張艷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學前教育越來越被廣大家長朋友所重視和認可。而幼兒園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能夠讓幼兒獲得更多有意思的知識,而且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游戲是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本文主要就怎樣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游戲來引導幼兒學習和創造,發展幼兒身心進行詳細闡述,以期能夠給廣大一線幼兒教師提供些微幫助。
關鍵詞:幼兒游戲;學前教育;運用;策略
優秀的幼兒教育課程應該是針對幼兒整個身心健康而設計的,必須考慮到幼兒的身體狀況、認知水平、語言能力、創造能力、社會性與情感的發展狀況等等,而不能一味地注重單一知識傳授和技能學習,這樣會抹殺兒童的創造天性。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借助幼兒游戲來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游戲中展現天性,激發潛能,發現、學習知識,并在游戲中學會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
一、樹立游戲教學理念
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主要方式。因此,幼兒園和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游戲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游戲教學對幼兒教育的重要作用,結合幼兒的愛好特點和身心特征精心設計游戲互動,從而促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得以調動,讓幼兒成為游戲教學的中心,使得幼兒在游戲中天性得以解放,潛能得以激發。
例如,教師應積極結合教學內容來精心設計游戲環節,將教學與游戲融合起來,而不是游戲是游戲,教學是教學,兩個環節相互獨立,這樣,游戲教學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同時,在幼兒進行游戲活動時,教師應起到重要的引導和貫穿作用,而不能放任不管,使得游戲教學成為幼兒的自由活動時間,使得游戲教學流于表面形式,而丟棄了游戲教育的精髓和本意。
二、積極開展游戲教學
幼兒階段的孩子們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很難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上,而且他們活潑好動,難以長時間安靜地呆在教室內專心學習。鑒于此,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這些身心特點,積極通過音樂、圖片、肢體運動等方式來開展游戲教學活動,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使幼兒在積極主動參與游戲教學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將文本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技術來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通過模仿文本中各個小動物的形象、叫聲來進行分角色朗讀接力游戲,還可以通過將文本故事中的內容進行演繹,促使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故事所蘊含的哲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操作游戲材料來培養其創新意識,使得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三、深入挖掘游戲資源
利用游戲教育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固定的、現成的游戲材料需要幼兒園投入大量的資金去購買,這樣一方面會對幼兒園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無助于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對此,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游戲資源,通過利用一些廢舊物品來帶領幼兒自制玩具,開發游戲資源,從而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以激發和培養。
例如,“過家家”是幼兒特別喜歡的主題游戲之一,教師在帶領學生玩這一游戲時,就可以讓學生將身邊的各種廢舊材料和輔助物品帶到課堂上,如用過的紙杯、橡皮泥、彩紙、紙箱、塑料瓶等等,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認知,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搭建冷飲商店、桌子、灶臺、游樂設施等等,從而促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培養,想象力得以豐富,潛能得以激發。
四、觀察評價幼兒表現
幼兒十分渴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和表揚。因此,在開展游戲教學時,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游戲活動時,應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每個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及出現的問題,在游戲結束后,利用激勵性的教學評價來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肯定和鼓勵,從而促使幼兒的虛榮心和成就感得以滿足,對游戲教學的積極參與程度得到顯著提高。
例如,教師應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仔細觀察,如全體幼兒是否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游戲當中,并與同伴進行了合作交流?合作中是否存在問題?游戲是否讓幼兒有所收獲?在游戲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幼兒來說一說游戲中的收獲,這樣給幼兒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而且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達自己的勇氣。最后,教師應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并鼓勵幼兒在今后的學習中要更加積極和主動,從而激發幼兒更強的積極主動性。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育教學中運用游戲開展教學,不僅能夠促使幼兒在游戲中享受到樂趣,而且還能促使幼兒獲得一定的知識技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堅決貫徹落實游戲教學理念,將游戲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入,從而促使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發揮最大功效,促使幼兒能夠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姚曉艷.幼兒園教育中游戲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
[2]肖瀅,何小芬.幼兒混齡美術游戲在幼兒園開展的實際意義[J].大眾文藝,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