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
摘要:隨著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核心素養理念的倡導下,教學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更要關注其能力素養和思想觀念的培育,德育教育自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本文將基于核心素養,在此視角下探討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德育教育
高中階段教學不僅要看到學生近期發展,也要考慮到學生的長遠發展,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出于學生發展考量。德育是做人的基礎,更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應當將其融入于課堂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有正確價值觀念的優秀人才。
1 基于教材,深度融合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德育教育,教師應當有效利用語文教學自身的特性和優勢,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德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德育教育滲透于課堂的各個角落。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明確每篇課文的主旨內涵以及所傳達出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結合德育內容展開教育。傳統教學模式中只注重教學課堂上對于字詞和閱讀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養,為了培養德育教育則需要教師對課文內容更深一步地挖掘,理清其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內容。同時,教師也不能夠將自己局限于課文素材中,而是要與更多內容相互結合,在教材的基礎上實現德育教育與學生的深度交融,而不是將語文知識技能培養與德育教育割裂來。
2 聯系實際,激發思考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心靈,培養品行,為此需要落實在是家中實際中。在高中語文課堂中,以課文素材為基礎聯系實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德育教育內涵,在熟悉的場景下學生會更容易理解,結合自身經歷有設身處地之感,同時也能夠形成一個實踐運用的過程,使得學生將德育教育內容內化于心。此外,當建立起情境,學生具有更強的參與感,自然也會激發他們對于德育教育內容的思考,進一步理解和內化。
以《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為例,這一課的學習內容是詩歌,其主旨表達了對于祖國的愛意,其中蘊含著充足的愛國情誼,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可以通過今昔對比,讓學生感知中國在前行道路上所遇到的艱難困阻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了中國發展變化的視頻,學生在看完后不僅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還有助于形成民族自豪感?
再例如《我有一個夢想》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力量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的背景。然后去組織一個“我的夢想”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的夢想。借由此,讓學生去感受現實與夢想之間的聚集,自己通過了怎樣的方法去為夢想的實現做好基礎。
3 問題深剖,挖掘內涵
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德育教育的優勢,教師應當把握這種優勢,有效利用課文素材,借由一個個問題去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剖析,挖掘課文內涵中的德育教育內容。對于德育的培育不應當由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當由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后所獲得的思想,學生思想理念的形成必須經歷自我內化的過程。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借由一個個問題去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并且找尋課文中所隱含的情感信息,在思考理解后最終扎根于學生的心田中。
例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的教學中,對于這篇具有諷刺色彩的文章,為了帶領學生感受到作者文章背后的深意,教師可以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挖掘內涵,從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到“為何主人公喜歡待在套子里?”,再到“從主人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等問題,串聯起文章內容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不斷深度剖析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最后通過落在學生自己生活的事務。這種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些重要的意義。
4 平等尊重,做好榜樣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人生經歷,在看待事物時也擁有自己獨特的角度,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應當將學生當做平等的獨立個體,在不斷的交流中讓學生明白是非對錯,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德育教育,教師應當保持著平等尊重的交流原則,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引導思考。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滲透德育教育,使得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感悟進行升華。
同時,教師也必須意識到高中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影響,在平時課堂授課以及課下接觸等環節都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從而成為學生的好榜樣。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德育的培養也是如此,教師用自身的魅力和價值觀念去感染他們,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德育內容不同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育,是一個思想形成和塑造的過程。出于對培養核心素養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聯系實際,深度解析問題以及平等尊重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形成正面積極的價值觀念,為實現德育教育提供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向瑞.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下),2019(10).
[2] 王建軍.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策略[J].名師在線,2019(27).
[3] 花卉.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