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鋒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對于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所以,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游戲教學法運用策略的探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游戲教學法;策略探究
傳統的教學觀念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所以,這就構成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將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們。對于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來說,這顯然是很不適用的。小學生的自制力還很差,他們很難去集中精力很長時間,所以,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僅僅用傳統的講課方式來教授學生們關于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那么學生們勢必會感到乏味無聊,很容易會對這個課堂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對于知識的掌握。如果在教學中能夠運用游戲教學法,那么學生們能夠在做游戲中去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1 設計的游戲符合孩子們的身心發展
每一個階段的孩子們都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所以,教師在備課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設計的游戲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太難容易使孩子們失去對課堂活動參與到積極性,這對他們的知識的掌握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然而,如果游戲太過于簡單的話,那么又不能幫助學生們掌握更加深層次知識以及提高能力,所以教師設計的游戲一定要符合學生們的身心發展特點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五年就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二課“學會溝通與交流”時,教師設計了一個“胡蘿卜蹲”的游戲,也就是學生們在做蹲的動作的時候要說自己的明智,就比如輪到小明做了,小明就會說“小明蹲,小明蹲,小明蹲完小張蹲”,然后下一個要做這個動作的就是小張,依次類推。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為孩子們安排了一個任務,就是要記住其他學生的名字,等到游戲結束的時候,老師會隨機點名來抽查同學們的記憶情況。通過這樣一個活動的參與,同學們不僅在活動中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魄,而且,還能夠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增強對彼此的了解與認識,有助于學生們彼此之間形成很好的友誼。
2 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游戲
新課標強調學生們作為課堂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多多去聽取孩子們的意見與建議,積極地去與孩子們溝通與交流,努力去了解每一位學生,設計出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游戲,這樣學生們才樂于去參與到活動中去,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課堂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時,為了設計出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游戲,從而讓孩子們能夠更容易地去理解這一單元的內容,教師主動去與學生們進行交流,通過交流他發現現在孩子們都喜歡玩一個叫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于是,教師將這個游戲帶到課堂中去,學生們都十分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在游戲中,老師扮演老鷹,在學生中間由學生們極力推薦選出母雞的扮演者,其他所有的學生都扮演小雞。在游戲中雞媽媽的扮演者竭盡全力互助其他的學生不讓老鷹抓走,小雞的扮演者們也團結一致,互幫互助,逃離老鷹的魔爪。通過這樣一個游戲的設計,學生們都積極參與了進來,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十分深刻地體會到團結一心,互幫互助,一致對外的重要性。游戲結束后,同學們也就體會到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含義。
3 設計的游戲需要教材的內容
教師在利用游戲教學法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根據教材的內容,為學生設計游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從而讓學生能夠領悟到知識背后的寓意。
例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時,教師設計的游戲緊貼這一單元所要講解的內容。這一單元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告訴孩子們,學校是他們的另一個家,而他們所在的教室就相當于他們自己的小臥室。學生們要用對待自己小臥室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班集體。學生們要與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友誼關系,彼此之間互幫互助,不能隨地吐痰與亂扔垃圾,因為這樣的班級體就不美了。于是,明確了這一單元的內容,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找不同”,也就是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了一些圖片,讓學生們去判斷圖片中的孩子有哪些做得不對的地方,就比如,圖片中的一個孩子將紙屑隨手仍在了地板上,這顯然是不對的,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游戲,明確了自己以后要怎樣做才能去保護自己的班集體。
4 結語
總之,游戲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比較好玩,所以他們對于游戲有著濃厚的興趣,如果教師能夠投其所好,利用游戲教學法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們更加容易去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此外,游戲教學法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教師要善于去發現學生們的喜好,設計出讓他們感興趣的游戲,合理高效地運用游戲教學法。
參考文獻:
[1] 王蕾.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7(24).
[2] 劉德東.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
[3] 李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微探[J].新課程,2017(20).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小樓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