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邀舞》是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韋伯的一部鋼琴曲,是一部具有技巧性的圓舞曲。鋼琴曲《邀舞》雖然不長,只有短短十分鐘,但這首短小的小品卻將原來只作為伴奏音樂的圓舞曲融入到正式的音樂作品中,使得伴奏音樂的圓舞曲正式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無形中豐富了音樂的形式和內容。同時,他還將世俗流行鋼琴曲從實用性音樂提升到了擁有藝術價值的鑒賞類音樂的地位。
關鍵詞:韋伯;邀舞;鋼琴曲;演奏技巧;音樂分析
一、作者與創作背景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Weber,CarlMariavon),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國奧登堡愛烏丁城的音樂世家。韋伯短短一生的作品涉及歌劇、交響曲、合唱室內樂協奏曲以及鋼琴作品等。他的眾多作品在音樂史上都具有先驅性的地位。
《邀舞》創作于1819年,是韋伯獻給妻子卡洛麗的生日禮物,這期間他擔任德雷斯頓歌劇院終身指揮,與宮廷來往相對較多,宮廷華麗的舞會上貴族青年邀請姑娘們跳舞的場景使其印象深刻。此時的韋伯與卡洛麗剛剛結婚,他試圖寫一首樂曲獻給妻子,于是以宮廷舞會場景為題材的《邀舞》誕生了。
二、《邀舞》作品分析
1841年,韋伯所寫歌劇《魔彈射手》在他去世14年以后在巴黎演出。按照巴黎觀眾的欣賞習慣,此次演出在歌劇中插入了芭蕾舞,并且就是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特別邀請柏遼茲為此曲配器。從此以后,《邀舞》的鋼琴曲成為極具輝煌色彩的管弦樂樂隊的演奏曲目,更是被廣泛流傳至今。到了20世紀,《邀舞》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芭蕾舞臺上獲得了新的生命。1911年,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的舞蹈編導福金采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根據法國詩人戈蒂埃的一首詩,編排了舞劇《玫瑰精》。
主部A段為降D大調,速度為較活潑的快板。第一旋律主題以分解三和線上行為主要特色,音樂熱情、有力,音樂形象躍然而出,人們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進入熱烈而歡騰的舞會之中(見譜例2)。
第二主題旋律與第一主題旋律在情緒、力度及時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A段第二主題溫柔甜美、旋律線優美,舞池中男女舞者仿佛在喃喃私語,又好像女士們的婀娜多姿[2]45-47(見譜例3)。
B段則是以均勻的八分音符音階跑動的連奏為主要特點,輕盈流暢、優雅柔美,像是舞者于舞蹈中的陶醉姿態,又似圓舞曲旋轉時女士們的衣裙所帶起的陣陣輕風留下的美麗倩影(見譜例4)。
C段主題音樂以弱音出現,隱藏的旋律似斷非斷,使舞曲的搖擺律動隨著旋律與伴奏一樣的織體更加輕快起伏。整個音樂充滿著浪漫、優美的色彩(見譜例5)。
D段為帶完全再現的單三結構,調性轉至f小調。速度為充滿生命力的板式。主題旋律也調性轉變與前面的音樂調性形成對比,這個段落轉到了C大調上,主題顯得氣氛尤為熱烈,情緒更為活躍,雙手快速的上行音階跑動襯托出舞蹈出乎想象的熱烈和精彩。再現段調性回到f小調,音樂達到高潮,并通過離調回到主調上(見譜例6)。
D段后緊跟著出現稍做變化ABA三段。最后,以短小的11小節一段慢板尾聲(見譜例7)結束全曲。在尾聲中所用音樂素材源自于前奏,又出現了前奏男女對話的場面,首尾呼應,音樂內容好似男士很有禮貌地將女士送回,并相互依依告別,音樂也在和諧的氣氛中結束(見譜例7)。
三、音樂形象與演奏技巧
(一)序奏(1~35小節)Moderato
1.邀請(1~16)
樂曲開頭左手在低音區奏出一個安靜的分解和弦式的樂句,象征著男士的深沉和冷靜,一位風度翩翩的紳士慢慢走向優雅高貴的女士,向她發出誠摯的邀請。演奏時要注意以弱為主,控制力度,樂句中有幾個重音也只是相對而言,表現出輕聲、溫和、小心謹慎;速度是中板,顯示了一種輕松不緊張的環境,有利于情節的發展;演奏要連貫,一氣呵成,既顯示出男士的誠懇,也要表現其不緊不慢、步步為營的紳士品格。女士沒有馬上答應他,帶附點的短句加上下行小三度的音型,代表了女士委婉的拒絕。演奏時要學會控制,力度較弱,而且后一句比前一句更弱,這個回答很巧妙,蘊含著女性豐富的內心活動,斷斷續續的音符代表了女士猶豫的思考;下行的段旋律代表女士的羞澀矜持,想要拒絕又不是很確定的態度。男士并沒有放棄,而是發出進一步的邀請,語氣更加堅定。這樂句最終結束在主音上,是主調的完全終止,表明女士終于接受了男士的邀請。
2.交談(17~35)
兩人開始進行交談,這里兩個人與對方是初步的了解,情緒上應該是誠摯、融洽、相互尊重的。左手和右手分別交替在低音區和高音區,代表男士和女士的交談,一問一答,他們談得非常熱鬧投機,另一只手的持續雙音象征兩人的步調隨著談話的深入慢慢融入到舞蹈中去。
(二)回旋曲
這一部分是樂曲的主體部分,由多首風格迥異的舞曲組成,表現了不同的場景,韋伯將音樂與文學形象巧妙結合,通過代表不同意象的主題和段落進行完全呈現,從不同角度表現,使文學形象更加生動逼真。
(三)尾聲
再現了樂曲引子的音樂素材,是序奏的簡略重復。舞會結束,引子中代表男士的低音旋律和代表女士的高音旋律再次出現,描繪出這樣的場景:舞會結束后,這位紳士向舞伴揮手致意,女士也向男士回禮、道別。
四、對標題音樂的貢獻
《邀舞》是一首典型的標題性鋼琴舞曲,其中把生活風俗性內容和舞蹈音樂結合起來的寫法,為后來浪漫派作家寫作標題性的鋼琴舞曲提供了范例。在舒曼、肖邦、李斯特以及柴可夫斯基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弦樂效果,所以曾多次被作曲家改編為管弦樂和芭蕾舞劇,這其中以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編配的管弦樂曲最為出色。《邀舞》在浪漫派作曲家的音樂舞蹈發展過程中起著引領性的作用,至今仍是音樂會常演曲目之一。
五、結語
德國萊茵歌劇院院長索芬達對《邀舞》曾做出這樣的評價:“用音樂為我們獻上的一個優美故事,緩慢流淌的低沉音色,是一個滿懷熱情的紳士,極力希望表現出端莊的形象;而那柔美的旋律,為我們展現出一個身著華服的婉約少女形象。這是一次成功大膽的嘗試,為國際音樂的發展樹立了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里程碑。”索芬達院長的表述十分精確地表達出韋伯的鋼琴曲《邀舞》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也為這首鋼琴曲在國際音樂發展中的地位做出正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韓莎.輕歌曼舞,清新脫俗:韋伯鋼琴曲《邀舞》的藝術價值及演奏分析[J].武漢: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8(5).
[2]李文正.音樂中的標題形象:韋伯鋼琴曲《邀舞》解析[J].連云港: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4).
[3]單一平.韋伯《邀舞》的音樂形象及演奏技巧分析[J].長春:當代音樂,2017(08).
作者簡介:
楊霓,女,漢族,1994--,山東青島,聊城大學,2017級音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