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要:孝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重要的道德規范,孝道是美德的開端。它是對人道德本源和行為的最基本要求,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孝文化,不但能夠幫助青少年在人生的重要時期塑造好的品德,培養責任意識,深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還能促進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孝文化;道德與法治;青少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球共享經濟化的不斷形成,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多,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逐漸發生改變,甚至出現了道德下滑、價值觀缺失的現象。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而當今的初中生群就體是這個社會未來建設的后備力量,提高這個群體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改深化背景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孝文化的滲透。孝文化是現代社會的主流意識之一,能夠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孝文化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孝文化非常有必要,不但能夠推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以及公民意識的提升,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還能夠使中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三觀。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孝文化教育的意義
(一)塑造個人品德
“孝”乃德之根本,歷史悠久,一直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道德倫理結晶,可以說,“孝”是人類所有道德修養的開端。“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才兼備方為君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孝文化,對塑造初中生個人品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形成家庭美德
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中學生與父母之間交流甚少,親子之間沖突現象越來越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傳統孝文化是子女與父母溝通的橋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孝文化,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形成。
(三)培育社會公德
初中生大多處于青春期階段,剛剛初步了解社會,他們是這個社會未來建設的后備力量。私德若“光著腳”,公德注定“無法跑”。要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樹立良好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公民道德建設不斷加深。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孝文化,加深學生對孝文化的學習,能夠激發初中生培育向上向善的社會公德。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策略
(一)引入經典文學作品,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二者的共同點,為傳統孝文化教育創設有利的條件。經典文學作品是孝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藝術I生。例如,唐代詩人孟郊著名的《游子吟》、三國時候著名的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弟子規》等,這些文學作品從孝文化的角度展示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孝文化的經典文學作品,能夠增強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開展孝文化宣傳活動,搭建實踐平臺
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提倡孝道。許多關于孝道的故事流傳至今,包括具有孝文化的民間曲藝以及“二十四孝道”的故事等,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由于外國文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影響,許多中學生逐漸對傳統文化不再關注,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延伸,學校可以舉辦關于孝文化的學習講堂,邀請孝老敬親的道德模范作報告,在學生中開展孝文化經典誦讀等活動。
組織學生參觀孝文化博物館的實踐活動,通過觀摩現場實物,傾聽孝故事,讓學生感受了“孝”對于家庭、社會、國家的重要意義。活動后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并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三)運用現代媒介創設孝文化情境,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感受,好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學生就很自然、很樂意地學習、思考,參與課堂與互動,教學效果無形之中就達成了。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影像資料,通過視頻和音頻將枯燥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生動形象的圖畫或聲音。比如,我在講授部編版《愛在家人間》一課時,先播放歌曲《天亮了》,讓學生講述20年前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緊接著回顧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母親用身體護住孩子”的新聞,為整節課的講授做好情感鋪墊,使學生將情感融入其中,然后在背景音樂中思考自己與家人的愛。
(四)“孝”文化融入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將“孝文化”融入中華傳統節日中,創設孝文化情境,使學生有深刻的體驗。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問的差異,創造一個孝文化民主、和諧的體驗環境。不同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認知特點,他們的知識儲備也有差異,初中生的情緒并不穩定,一些外界因素容易對其造成影響,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擁有好奇心和熱情。因此,教師在選取節日活動時要有指向性,以初中生的興趣內容為出發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積累的寶貴財富,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思想內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孝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擁有更多優秀的精神品質。而且還能使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尊重。因此,教師應在初中德育和法治教學中更加重視傳統孝文化的滲透,幫助初中生塑造個人品德、形成家庭美德以及培育社會公德。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