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銳
【摘 要】全球化的影響不斷深入,我國轉型時期“三大差距”的鴻溝越來越明顯。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體制加劇了城鄉差距,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拉大了區域差距。伴隨這個過程而形成的欠發達地區的城鄉差距,已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因素。因此,分析欠發達地區城鄉發展現狀,借鑒成功經驗,形成獨具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路徑,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直轄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選取重慶市W縣L鎮與J鄉進行對比分析,力求找出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發展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6-0029-02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要求合理規劃。當前,突破制度的藩籬,構建資源和要素自由流動機制,已成為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城鄉分割是最大的阻礙因素,而欠發達地區的城鄉統籌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的研究和實施力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波助瀾,勢在必行。深入分析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的問題及其原因,厘清城鄉各自功能,就必須選取特定的地區,而重慶市城鄉關系比較典型。重慶市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 968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 383元,相差達3倍之多。在對其所轄的W縣L鎮與J鄉的鄉村地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和現狀,提出有效方案,是現實所需。
1 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1 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城鄉發展出現斷裂帶
欠發達地區鄉村多處于西部山區,受地理區位及思想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后,教育投入不足,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重慶市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占75%以上,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所占比例較低,文盲率達到5.1%,這些文盲多數集中于偏遠的鄉村地區。據調查,在W縣L鎮與J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屈指可數,由于人口分散而校舍集中,偏遠鄉村適齡兒童入學率也并非百分之百,在校學生大多數只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就不再選擇繼續深造。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在生產工具、生產方法上,無法及時更新換代,更不能將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生產方式引入生產中,土地利用率低,產出比不高,加劇了農民的貧困程度。另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導致鄉村地區思想觀念更新比較慢,其發展速度逐漸與高速發展的城鎮脫軌,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鄉二元結構,嚴重阻礙城鄉一體化進程。
1.2 農村空心化嚴重,人才外流資源浪費
鄉村地區由于人口不斷增加而土地資源分配不均,加之對現狀的不滿,部分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在親朋的影響和介紹之下,越來越多有勞動能力的人都選擇進城務工,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農民工浪潮。這既給城鎮公共服務等帶來了巨大壓力,又導致“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出現。重慶市外出人口由2011年的528.57萬增加到2012年533.94萬,占當年常住人口的16%[1],而W縣L鎮與J鄉農村人口遠遠超過城鎮人口,留守鄉村的全為老人、兒童及文化素質低而無法外出務工的群體。
1.3 鄉村社會治理失范,公共服務嚴重缺乏
長期以來,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民間權威人士調解成為鄉村地區化解矛盾的特有機制。隨著西方現代思想觀念的滲透,鄉村地區鄉土文化趨于消逝,受市場經濟逐利觀念的影響,加速了陌生人社會的形成。陌生人社會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2]。這種矛盾化解機制的文化基礎不存在或者不深厚導致原有的矛盾化解機制無法有效地化解現階段的沖突,而現代社會的法治精神仍未完全被接受,加之村民自治過程中出現了種種腐敗行為,鄉村社會治理失范,在鄉村地區,國家和政府的威信大打折扣。
2 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路徑分析
2.1 政策適當傾斜,教育投入先行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嚴格落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L鎮與J鄉的部分地區已實行新農村建設,樹立示范的同時應當實現政策的全覆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此外,在鄉村地區突破嚴格的戶籍限制,引導農民享受城鎮待遇,共享改革發展成果。L鎮有一所初級中學,教育設施比較落后、師資不足,而J鄉僅有一所中心小學,所轄鄉村兒童入學困難。因此,必須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完善L鎮的初級中學教育設施建設,引進高水平的教師,建立縣城教師下調幫扶機制。
2.2 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現代農業
W縣處于三峽庫區,屬于長江上游退耕還林和天然林生態保護區域,W縣所轄L鎮與J鄉的鄉村地區多為山地,山高水清,峽谷相間,平均海拔較高,且已在L鎮與J鄉交界處的天然林保護區開發旅游業。W縣素以旅游業著稱,有較好的文化底蘊,品牌效應較好,目前已有高速公路連接重慶市主城區,而鐵路與機場也正在規劃之中。因此,L鎮與J鄉應把握發展機遇,擴大并充分利用W縣的資源優勢輻射面,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深山峽谷蘊含的旅游資源,挖掘鄉鎮的文化特色并結合縣城古老的人文資源,形成吃、住、行、玩一條龍體驗的獨具特色的旅游經濟區,拉動鄉鎮經濟發展。此外,將現代技術引入生產過程中,進行技術培訓,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增強務農的吸引力,保證留下務農的農民素質高于外出人員的素質,穩固農業基礎地位。將旅游觀光與現代特色農業相結合,促進城鄉交流,統籌城鄉發展。
2.3 統一市場交流,建立特色文化
欠發達地區承載綜合功能的是縣,所有的資源都向縣流動,壯大縣域經濟推動鄉村地區市場化進程,無疑是促進城鄉統籌建設的有效路徑。首先,提高農村市場組織化程度,建立小城鎮。W縣L鎮與J鄉,對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偏僻山區實行了整體搬遷和房屋復墾,就近集中安置,建立樂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可以此為基礎加快建設小城鎮的步伐,完善配套設施,從生活狀態上消除城鄉差異。此外,減少戶籍限制,促進人口流動,建立產供銷市場化機制,實行“訂單農業”,突破地域的藩籬,加速資源要素的交流/交換。
2.4 加強社區治理,完善公共服務
W縣L鎮與J鄉,由于長期處于“空心化”狀態,鄉村治理停滯不前,導致基層村民自治弊端叢生。現代法治推行的“契約精神”嚴重沖擊鄉土觀念尊崇的“人情觀念”,僅依靠普法宣傳無法協調二者沖突,為鄉村社區治理增加了難度。事實上,主要通過宣傳和普及等方式自上而下地灌輸給鄉民的國家法律,遠未能內化為鄉民自己的知識,而這些令鄉民感覺陌生的新知識,也未必都是指導他們生活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指南[3]。因此,在更新鄉村地區觀念的基礎上,加大法治宣講力度,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革新司法理念及治理理念,推行司法下鄉和巡回法庭制度,在鄉村地區樹立法治信仰,培養農民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當前必要之策。L鎮設有派出法庭,可充分發揮派出法庭的作用,全面推行人民調解制度,引導農民形成法治觀念,自覺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矛盾和沖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此外,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以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國家大政方針的宣講活動,鼓勵村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保證基層民主。
2.5 吸收國內外經驗,形成社會聯動機制
對于W縣L鎮與J鄉需要抓住發展機遇,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拓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重視鄉村地區的發展并且給予其財政支持。此外,在W縣L鎮與J鄉的發展過程中,可派人外出取經,邀請專家指導,形成社會聯動機制,為城鄉統籌發展保駕護航。
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發展,能夠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突破城鄉條塊分割的狀況,實現城鄉一體化。這也對保證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推動共同富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4],因此只有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城鄉統籌的可行路徑,保障城鄉統籌發展,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 考 文 獻
[1]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重慶市2013年統計年鑒[Z].2014.
[2]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3]王銘銘,王斯福.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