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輝
摘? ?要:積極研究水肥一體化技術,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分析水肥一體化技術概念和特點的基礎上,對該技術在小麥、玉米種植中的應用效果和實際價值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期望為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提供可行性參考。
關鍵詞:水肥一體化;糧食生產;作用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6-0026-01? ? ? ?中圖分類號: S365? ? ? ?文獻標志碼: A
前些年,糧食作物數量和品質瓶頸問題日益凸顯,產量不高,產能過剩,種植單一,都顯著影響到小麥、玉米種植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幾年,水肥一體化技術廣泛應用在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中,效果顯著,降低了肥料、灌溉水的用量,減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畝產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廣的農業生產技術[1]。
1? ?固定高噴水肥一體化技術概述
1.1? ?基本概念
噴灌水肥一體化是根據作物每個生長階段不同的營養需求,將水和所需要的肥料混合成專用營養液,借助噴灌和施肥桶將營養液直接噴灑在作物的根部和葉部,為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和水分,提高了畝產效益,并減少過程中對于肥料、灌溉水的浪費。同時,此技術一次性為作物補充了營養和水分,減少了二次勞動,節省了人工成本。
1.2? ?特點
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對水肥進行統一控制,具有節水、節肥、節能、環保、省地和省工幾大特點,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提高單位產量和作物產出質量[2]。
2? ?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的效果
2.1? ?小麥技術示范
結合當前的水肥應用狀況,每667 m2土地應用底肥的量為16 kg純氮、7 kg純磷和6 kg純鉀,肥料施用量總計29 kg。小麥整個生長周期需要澆水3次,每次澆灌用水40 m3,灌溉水總用量120 m3。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在試驗田中進行3次水肥施加,觀察記錄小麥在3次水肥施加后揚花期與灌漿期的生長狀態、穗粒數、千粒重3項指標的變化值。
2.2? ?玉米技術示范
結合當前的水肥應用狀況,每667 m2土地應用底肥的量為20 kg純氮、8 kg純磷和8 kg純鉀,大喇叭口期追施6 kg純氮,肥料施用量總計41 kg。玉米整個生長周期需要澆水3次,每次澆灌用水40 m3,灌溉水總用量120 m3。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在試驗田中進行3次水肥施加,觀察記錄玉米在3次水肥施加后的生長狀態、穗粒數、千粒重這3項指標的變化值。
3?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小麥、玉米種植中的應用效益
根據試驗數據分析結果,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小麥、玉米試驗田對比正常施肥試驗田,在肥料用量、灌溉水用量、人工成本等三方面的投入明顯減少,畝產效益顯著提高。
3.1? ?經濟效益
根據試驗數據發現,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試驗田中,小麥和玉米種植共增加產出186.7 kg,按照2.4元/kg的單價計算,共增加了448.08元的收入,肥料用量、灌溉水用量、人工成本三方面共節省約150元,產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3.2? ?生態效益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肥料和水分的利用率,減少了殘余肥料對環境的污染,節約了寶貴的淡水資源,生態效益明顯。
3.3? ?社會效益
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對有限資源進行了最大化利用,提高畝產效益和作物產出質量,有利于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和規模提升,為打造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增加了人民收入,對推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3]。
4?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小麥、玉米中的應用建議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實施統一管理,在政府相關政策引導下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提高其在我國農業中的應用率,助推我國農業模式轉型。
5? ?結論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充分證明了其有效性,在后續實踐中,應不斷總結經驗,認真組織工作流程,并且在堅持管理與引導的基礎上強化服務。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且對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同時,維護了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和規模提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 1 ] 李傳哲,許仙菊,馬洪波,等.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17,33(2):469-474.
[ 2 ] 高祥照,杜森,鐘永紅.水肥一體化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業信息,2015(2):14-16.
[ 3 ] 郭民.山東玉米施肥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綜合版,2018(12):80.
(收稿日期:201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