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興蘭
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師在不斷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如何促進學生的閱讀水平的提高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個性表達;學生情感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語文教師必須要提升學生的閱讀數量和質量,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其文學素養。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總是直接向學生講述一些理論知識,而并不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和感悟。與此同時,教師在向學生講述試卷中的問題時,也是直接以答案為標準進行講述。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未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其閱讀理解能力也總是局限在某一階段中而并未獲得提高。所以,學生與閱讀的距離逐漸變得越來越遠。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進行研究。
一、調動學生內心情感
當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常常會被其中的人物或者是故事情節所感動而產生情緒的起伏。與此同時,當我們傾聽教師精彩的講述時,也會被其中的語言和內容所吸引。情感,是我們與文學作品之間的一架良好的溝通橋梁,也是人與人的心靈之間的連接點。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運用自身的語言和行為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情緒,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只有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事情充滿期待和熱情,才會想要去深入地了解和感知閱讀文本。與此同時,只有教師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大青樹的小學》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來了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我國各個少數民族的圖片,并且給學生講解不同的民族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當學生看到這些多姿多彩的圖片時,必然會對其產生一定的興趣。然后,學生可以讓學生閱讀第一句思考自己上學時的場景和感受,讓學生體會自身的情感變化。通過這些有趣的導入和課堂提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很快地調動出來,也讓整個課堂的氣氛變得十分活躍。
二、尊重學生個性表達
當我們在閱讀不同的文學作品時,必然會引起情節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不同的感悟。即使是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也會因其人生經歷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對于這個世界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性格和人生體驗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真地傾聽學生的不同理解和感悟并且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贊揚,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去年的樹》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內容,從中感受童話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以“童話”作為導入,來帶領學生走入童話的世界。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朗讀整篇文章內容,并且思考“這篇文章究竟講了一件什么事?”這個問題。學生要把整篇文章的內容用簡短的話來描述出來,并且記錄在紙上。在學生思考完之后,教師可以挑選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小鳥一直在找樹朋友的故事”。有的學生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小鳥和樹的深厚的友誼”。有的學生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小鳥為了承諾而不斷追尋樹的故事”。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表達方式并且進行一定的引導。
三、鼓勵學生進行評論
對于小學生來說,孩子們本身對于閱讀具有一定的興趣,其常常會挑選教材中比較有趣的文章進行閱讀。然而,當學生了解了有關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之后,在上課時就總是會產生做小動作或者說話等不專心聽講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在上課中讓學生思考并且回答某些問題,從而給學生帶來一些新鮮感。另外,學生針對整篇閱讀進行評論的過程中,也是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多多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鼓勵學生勇敢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海濱小鎮》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學習作者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體會海濱下城的美麗和整潔。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來掌握文章的大致內容。另外,教師要讓學生針對文章的寫作方式和情感表達進行鑒賞并且說出自己的理解。通過學生對于文章的評論,他們能夠深入地了解文章寫作的方式和閱讀的方法。
綜上所述,每一篇閱讀文章,都是其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財富。不同的文章也有著不同的魅力。教師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才能夠激發學生內心對于閱讀的渴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帶領學生閱讀多樣的文學作品,體會文學的奧秘,從而使學生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胡成軍.群文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6):181-181.
[2]蔡云霞.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C]//2012年9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