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珍
摘 要:我國是全球知名的歷史文化古國,在悠長的歲月中,我們孕育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其中茶藝當屬最為閃耀、最受國內外關注的一項。對我國茶藝的分類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探討,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認識茶藝,將茶藝進一步推廣向全世界,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復興。
關鍵詞:茶藝;分類;特點
茶藝經由我國起源,并推廣到了日本、韓國等諸多鄰國,現今甚至已經對全球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需知,茶藝的種類復雜,并且各有特點,只有清楚的了解茶藝種類及其特點,才能使我們對茶藝形成更加深入、全面認識,使茶藝得到真正的傳承、發展與復興。
一、不同歷史時期下的茶藝分類
(一)煎茶
茶藝在唐朝,最早便是以煎茶的形式出現的,其可以被看做是后期所有茶藝發展的雛形,并且對日本的茶藝影響甚大。用來煎茶的茶葉,均需先制作成餅茶,然后再碾磨成茶末,最后才能供煎茶使用。而正式的煎茶,分為了兩個大的環節,其一為備茶,其二為煮水育華,而這兩個環節,又包括了若干的步驟,例如在備茶這一環節當中,相關的步驟包括了炙茶、碾茶、羅茶。而在煮水育華環節,相關的步驟又有擇水、候湯、煎茶、酌茶、啜飲等等。而且上述的各個環節和步驟都有 著其特殊的目的與手法標準。其特點便是復雜、嚴格,但儀式感濃重,并且主要是為了服務權貴階級。
(二)點茶
點茶興盛于宋代,并直接受唐代煎茶的影響,其流程在煎茶的基礎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環節及步驟變得更加簡單。點茶的整個過程,分為了若干的步驟,如碎茶、碾茶、羅茶、置茶、調膏、注水、點茶、吃茶。同樣,其各個步驟都有著其相應的標準和目的,主要特點是為了迎合“文人”,這時的茶藝開始由權貴階級,逐漸普及向非權貴階級,不過作為最基層、普通的大眾來說,依然離茶藝較遠。
(三)泡茶
明清以來,茶藝開始發生了更大的變化,隨泡隨飲的沸水“沖瀹法”,逐漸成為了茶藝的主流。在《茶疏》(明代許次紓)、《茶錄》(明代張源)中,對壺泡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大致來說該茶藝方法包括了六個主要的步驟,其分別為備器、擇水、候湯、泡茶、酌茶、啜飲[2]。
二、不同沖泡器具的茶藝分類
當前,按照不同的沖泡器具,也可以對茶藝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壺泡法和杯泡法。
(一)壺泡
這種茶藝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使用壺來泡茶,首先將茶葉置于壺中,然后用沸水沖泡,根據不同茶葉,精準控制泡茶時間,然后再過濾茶湯,斟到品茗杯中,供以飲用。其實這種方法與明清時的泡茶法基本相似,過程可繁、可簡。講究者,可以紫砂壺為主要的泡茶器具,其確能夠提高茶湯的口感、品質。
(二)杯泡
杯泡相比于壺泡來得更為簡便和實用,及將茶直接置于杯中,然后沖水飲用。杯泡可分為玻璃杯泡法、蓋碗泡法,如論藝術性的高低,以蓋碗泡法更勝。蓋碗泡法可以由一人單獨飲用,也可經由蓋碗泡好,然后再通過公道杯,斟至專用品茗杯中供飲。
三、不同表現形式的茶藝分類
茶藝按照不同功能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表演型、待客型、營銷型和養生型四種。
(一)表演型
表演型茶藝,側重“表演”二字,旨在給觀眾帶來一種視覺上的享受,這對茶藝師的個人形象要求非常高,如其服裝、儀容、儀表,甚至周圍的環境、茶用、古琴配樂等,都必須要按照一定的美學標準進行精確的設計。表演中,茶藝師需要通過自身的動作、氣質、神態,以及對茶本身品質的把控,來將“茶的藝術”表現、傳達給觀眾,給觀眾帶來一種立體的、多維的體驗。不過需要客觀指出的是,當前的很多茶藝表演商業化性質過重,過于的“喧鬧”,脫離了“清、靜、雅、和”或“和、敬、清、寂”的傳統茶藝思想,這是我國茶藝在未來發展中,需要認真反思的一個問題[3]。同時,當前的表演型茶藝,逐漸的與傳媒融合,這擴大了表演型茶藝的受眾面,更有利于推廣茶藝文化、茶藝知識。
(二)待客型
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一同賞茶鑒水,聞香品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可以自由切磋茶藝,以及探討、交流茶道精袖和人生奧義。和表演型茶藝相比,待客型茶藝自然更加側重茶本身,簡單來說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喝上一口上等的茶湯。待客型茶藝,注重茶的“色、香、味、韻”,對茶藝師的“內功”要求較高,作為茶藝師其不僅要具備完善、熟練的外在功夫,對各個環節、流程的標準操作有精準的把握,同時還更要了解每種茶的“性格”,要能夠通過自己的技藝,將茶的品質完全激發出來,展現出最佳的色、香、味、韻,給人帶來最佳的品茶享受。
(三)營銷型
營銷型茶藝,其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茶葉、茶具的營銷,以及茶文化的宣傳、普及。一般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來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葉的品質。這種茶藝演示要求茶藝師功底十分深厚,因為演示過程中,通常沒有固定的解說詞,需要茶藝師現場講解,而且其還需要通過對茶客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等觀察和分析,來為其推薦他們可能最能接受的茶,才能激發出他們的購買欲望,達到營銷的目的。
(四)養生型
顯然,養生型差異側重于養生,其分為了傳統養生型和現代養生型兩種,傳統的養生型茶藝,以中國茶道精神為基礎,同時融合了道教、佛教的養生功法,如綜合了調身、調心、調息、調食、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功法,這可以使人在賞茶、品茶的同時,得到身心上的調養,修身養性,延年益壽。而現代養生型茶藝的話,則基于的是現代科學研究,如將各種對人體有益的草藥、香料、果、花等,融合到了茶葉當中,從而調制出養生功能更加突出的“養生茶”。養生型茶藝注重個人的身心體驗、精神世界,因此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
結束語
從唐朝至今,我國茶藝始終延續、傳承與發展,并產生了諸多的分類,這些茶藝種類各有特色,但都旨在將茶用最好的方式,或最實用的方式,展現給大家,使人體驗到茶所帶來的樂趣與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祁靜.茶藝勃興的價值基礎與茶藝創新發展策略分析[J].農家參謀,2019,22(17):185-186.
[2]盧常艷.基于茶藝優雅姿態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3):175-177.
[3]郭紫怡.茶藝與哲學思想的融合發展初探[J].福建茶葉,2018,40(10):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