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美
摘 要:提問是當前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具有重要作用。提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發揮出提問的最大效果仍然是諸多教師關注的重點和難題。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尋求有效提問的方法,并將其落到實處,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從精心設計問題、把握提問時機以及重視有效追問三方面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方法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提問;方法探究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對于小學生掌握語文基本知識,提高語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年齡和心理層面上的制約,小學生很難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過程中。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提問將學生引入到對相關知識的主動探究中,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當然,要想發揮出提問的最大效用,教師需要對其方法展開深入探究。而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一、精心設計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確保提問的有效性,首先要保證問題的提出具有價值性,要能夠滿足教學和學生的綜合性需求。所以,教師務必要做好充分的前提準備,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只有問題設計得好,才能發揮出提問的最大效果,才能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知識。
以《秋天的雨》的教學過程為例,為了借助有效提問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分析課文,我在教學中對問題進行了精心設計。該課利用生動的描寫向學生展示了秋天的美好,可見教學重點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應該讓學生去感受該課中的語文文字之美。所以,在結合全篇內容進行分析后,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設計了一些極具針對性的問題。例如,在教學之初可以詢問學生秋雨的特點,將學生引入到了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在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初讀時,可以讓學生帶著“作者是如何描寫秋雨的?”“你喜歡課文中哪些描寫秋雨的句子?”等問題展開閱讀,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更具目標性和針對性。在教學的最后階段,可以提出“大家眼中的秋雨、秋色是什么樣子的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在豐富學生想象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必然能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
二、把握提問時機
如果說設計問題是基礎,那么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就是教學的關鍵。如果提問的時機不對,那么再好的問題也可能無法發揮出效果。提問是為教學內容和學生而服務的,所以提問的時機理應與教學的關鍵點和學生的疑惑點聯系到一起,如此才能發揮出提問的優勢,實現提問效果的最大化。
以《爬山虎的腳》的教學過程為例,我在上課后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爬山虎”這一植物,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爬山虎上。在這一階段,為了使學生的觀察更具目標性,我適時提出“大家猜一猜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借助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們的焦點逐漸轉移到了爬山虎所用來吸附墻壁的“腳”上,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到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夠爬得很高,是因為前段的“腳”。之后,我順其自然地將大家帶入到了對爬山虎的學習中。在帶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和腳的特點時,我將學生進行了分組,并要求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來解答幾個問題,如,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作者為什么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那么詳細?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課文的關鍵點,還能夠對文章的內容和情感有一個全面的認知。
三、重視有效追問
小學生有著諸多的奇思怪想,這使得課堂教學也容易產生諸多意外。很多時候,學生們都會有一些意外的回答或者提問,這是教師不僅需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回應,還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巧妙的追問,引導學生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展開探究,從而借此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中進一步掌握語文知識。所以,教師要在提出的基礎上重視有效追問,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以《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為例,考慮到這是根據《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是一篇非常引入入勝的故事。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對故事進行了初步閱讀,并在閱讀中思考一個問題,即:文章中誰借箭,借的誰的箭?又是如何借的?之后,學生們帶著這一問題投入到了自主閱讀過程中。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后,我開展了一個小型的討論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提出自己在閱讀中的疑惑之處。在學生提出“周瑜為什么那么對諸葛亮?”等各種疑惑后,我追問學生:“你在文章第一段能夠讀到哪些內容呢?”借助一系列的追問,我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問題,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有效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非常有其必要性,借助有效提問,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為輕松地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對提問的內容、時機、方法有一個全面的研究,進而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丁懿.芻議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36-37.
[2]王維.試論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學周刊,2019(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