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
摘? 要:數學應用題往往會整合多個數學知識點進行出題,其結構相對比較繁瑣,而且解析的過程往往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嘗試分析,才能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對于九年級的學生而言,數學應用題是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其在中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關乎學生們的成績分數。本文對當前初中應用題類型進行分析,并結合近幾年來數學題型展開淺析,以供教師進行參考。
關鍵詞:數學復習;數學應用題;復習方法
引言:
從近幾年的中考試卷可以看出,應用題占據分數的比例相對較高,而且應用題型往往與相應的知識應用有直接關系,也說明從最初的試卷檢測轉變為當前學生們的實際應用能力考查。當前在九年數學復習當中多半以應用題為主要講解內容,應用題考察學生們的知識運用情況,同時與當前生活有一定的關聯,對學生們的思維變換能力和邏輯能力都有較好的幫助。為此,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應用題展開教學加強學生們的綜合能力。
一、應用題復習方式的創新
在當前九年級的數學復習當中,多半教師都會運用“題海”的戰術幫助學生們對題型形成記憶。但學生們需要面臨多個科目進行復習,而且有大量的習題等著學生,這也使得學生們面臨較大的壓力。基于此,教師需要找到一個良好的復習形式展開,對數學應用題的類型做好規化和總結,從而更好的面對各類型問題內容。例如,在學習應用題的過程中,可以將相應的公式進行歸類。教師需要將同一類型問題歸納到解題中來結合運用,并根據課堂時間來進行總結性的展開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們形成一個完善的復習結構。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緩解學習方面的壓力[1]。
二、應用題靈活的教學策略
在當前初三復習過程中應該有階段性展開,有明確的復習計劃。第一階段應該針對應用題基礎類型展開,第二階段針對比較常見的應用題展開復習,第三階段階段應該針對復合型應用題展開訓練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的延伸復習。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不能無序展開,這樣會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混亂。而且教師要教會學生們從多個方面展開思考,適當的情況可以站在提問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自我思考是對應用題內容的一個深度理解和運用的過程,從而與教師展開更好的交流與討論。例如,在學習概率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分組展開討論,讓學生們通過“拋硬幣”來進行記錄與計算,并了解其核心意義,學生們可以嘗試與現實生活想結合來展開研究。例如父母買彩票等問題來進行分析,并通過實際生活來運用概念進行計算,從而彌補自身學習各方面的不足。在這階段的復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與同學展開討論,在分享自身經驗的過程中學習他人的解題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這樣讓學生們分享學習經驗更多是分享解題經驗,在解題的過程中固用一種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往往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2]。
三、應用題解題思路的注重點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知識的傳達者和引導者,需要根據學生們的需求來進行不斷的調整,并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在當前初中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應用題是考驗學生數學知識的運用情況以及掌握情況,但應用題會結合較多的知識點來進行考查,所以經常會讓學生覺得解題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為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將抽象的內容進行不斷轉化,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們對應用內容進行分析和想象,以便于學生們找到更好的解析思路。通常情況下,應用題中具有較多的文字內容,還會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識內容。部分應用題當中會含有較多的隱藏條件,在閱讀應用題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經常將它忽視,從而使得學生們在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另外,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找好量與量之間的關系,一些應用題中的文字內容是可以轉化為數字形式的存在。
例如,在某服銷售店當中,每天可以銷售某品牌服裝20件,每件衣服可以獲得利潤44元錢,如果在每件衣服幅度不超過低于10元錢的情況,每降低1元錢,可以多賣5件,請問應當如何控制價格,才能保證每天盈利1600元?在解答這問題的過程中當中,許多同學會忽視不超過10元錢的條件,在解題的時候直接列出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從而沒能得到應用題的全部分數。為此,在解答這道一元二次方程數學題時,應該這樣進行解答。
解:設降低價格為X,則每天賣出的總量會多5x件,每件衣服能夠獲得利潤為44-x。根據題意x≤10,(44-x)(20+5x)=1600,求得x=4和x=36,由于36條件,所以答案舍去,求得每件降低4元的情況下,可以獲得1600元利潤。
結束語:
綜上所述,九年級學生即將面臨中考,學生自身的帶有較多的壓力,再加上數學學習具有較高的難度和繁瑣性,所以經常會在解析應用題時產生問題,從而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為此,教師應該靈活的運用教學策略展開教學,從而解決學生們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孫禮仕. 初中數學應用題復習策略[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9):45-46.
[2]許文禮. 談初中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2):37-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