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庚
摘 ?要:體育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受應試教育等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小學體育往往不受重視,而且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落后,致使整個體育教學呈現出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狀態。因此,將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體育教學的多樣化迫在眉睫。
關鍵詞:創新教學;小學;體育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體育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在新形勢下,傳統單一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顯然已經不能與現代化教育教學相適應,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小學體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顯得尤為迫切。同樣,剛從事體育教師的筆者,也需要不斷地轉換觀念,將多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針對性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以使小學體育教學更加靈動、更加高效。
一、教師言傳身教,發揮教師示范作用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利用榜樣,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小學這一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思維還沒有得到發展,這一時期的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言行。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品行,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范;另外,教師可以用一些體育方面的典型人物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嚴于律己、努力拼搏的品格。
例如,在體育教學中,作為體育教師,每次筆者的穿著都整潔、得體。首先,在教學時,也是始終都保持溫和的態度,與學生平等地進行交流,懂得尊重學生。教師的言行能夠間接地影響學生,所以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發揮示范的作用。其次,體育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紀律性,這也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品格之一,教師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自己就也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樹立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望。筆者通過這種榜樣示范,間接對學生的品行產生影響,同時也在在潛移默化當中完成德育教育的滲透。
二、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運動趣味
在任何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應當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因為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與激發,學生才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對于小學體育教學而言,更是如此。所以說,這就需要教師要采取適當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創設體育教學情景的方式,來做到學娛結合,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在輕松的玩樂中增強體質,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會到運動樂趣的同時,緩解學習壓力、放松身心,有效完成體育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迎面接力跑”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奔跑的速度與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也為了激發學生的運動潛能,筆者在體育課上創設了一種競賽情景進行教學。首先,筆者組織學生在體育課進行接力跑比賽,并對各組的成績進行詳細記錄,在這個比賽過程中設置排名,進一步激發學生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而通過這種形式進行教學,學生為了讓自己所在小組取得好的成績,紛紛在課下也積極訓練,希望在比賽中能刷新自己的記錄。所以說,教師在體育課堂也要積極創設競賽模式進行教學,進而,激發學生的運動潛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三、進行合理評價,樹立正確運動意識
引導評價的教學方式,不局限于課堂之內與課外,它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意識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師如何進行引導評價?首先教師應該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將健康意識貫穿在教學環節之中,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然后再結合課堂之中學生的具體、實際表現,進行靈活的評價,引導學生改正錯誤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最后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應該注重點明健康意識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形成對健康意識的正確認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踢足球”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首先在班級中向學生闡述足球的各種理論知識,比如,足球的發展史、足球的小故事。還有踢球的技巧等,讓學生對足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足球小故事的評價,引導小學生關注健康足球的知識,避免造成意外傷害。當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外的足球游戲時,也要向大家著重表明安全第一,當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立即停止運動,最重要的是在踢球的過程中,應該用腳內側踢球,而不是腳尖。小學生還處在對教師“言聽計從”的階段,因此體育教師的引導評價能夠對小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幫助小學生指明健康體育的方向,幫助小學生樹立健康意識。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對學生未來全面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意義,教師要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積極進行教學總結和教學反思,并以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不斷探尋和創新體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高效的備課,采用多樣化的教法,組織多元化多主體的教學評價,全面提升體育課堂的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邢毅剛.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OL].學周刊,2020(03):159[2019-12-20].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 9132.2020.03.154.
[2]李朋,滿孝園.論小學體育老師應具備的素質[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