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課堂教學和考試考查的重要內容,文言文和白話文是相對來講的。本文主要基于字詞的角度,從三個方面探究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教學上的不同,分別是教學目標、教學模式以及考查形式,由此延伸到課內教學。對比兩者間的不同,希望可以更好的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參考。
【關鍵詞】:文言文 白話文 字詞 教學不同
文言文和白話文共同構成了高中語文課本的主要內容。文言文指的是中國古代的書面化語文,對于學生來說具有艱澀枯燥的特點。而白話文相對于文言文來說,以現代漢語的口語為基礎。白話文和文言文通過延續和發展的出一種文體——現代文,通常就是我們書本中的語言,它既能夠讓大家理解,又具備一些書面語言的氣息,所以現代文閱讀成為了語文科目的考察重點。這篇文章的白話文主要是指經過發展過后形成的現代文。在現代文閱讀中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就可以大致理解其中的情感?;趯ψ衷~的教學,由于兩種文體的目標要求有所不一樣,所以對字詞的教學側重也有所不同,本文大致從三個角度來探究其不同點。
一、教學目標
從教學目標的角度看,以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例,課標要求:“通過文言文閱讀,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既能溝通古今詞義的發展關系, 又要避免用現代意義理解古義,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準確理解。 ”【1】根據課標要求,對于文言文的字詞的教學主要以文言實詞和虛詞為主。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教學中常見有詞類活用、常見文言文通假字以及實詞古今異義等幾種形式。
在現代文閱讀中,2017年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通過在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過程,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2】可見,在高中階段對于現代文的字詞的要求主要是基于文本而進行的,對文本的理解程度越是深刻,那么對于字詞的理解也就不需要刻意識認了。這不僅是從高中階段的學情考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與文言文的教學有所差別。
二、教學模式
文言文的教學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所以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沒有太大的變化,教師一般在課堂上采用講授法比較多,有時為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還會要求學生上臺講授。基于文體的緣故,能夠真正落實到現實課堂教學中的其他教學方法很少,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闕秦以利晉”時,教師通常這樣來講解:“闕是侵損,削減的意思,利是使......有利的意思,全句是說削弱秦國而對晉國有利?!蔽难晕慕虒W一般采取的模式都是會先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然后再說明其中的詞類活用形式或文言句式,最后統一翻譯。幾乎所有的教學形式都是這種慣常的模式,經常會讓學生們聽著有些乏味。但文言文中的字詞是理解文言的基礎,所以為了更好的延續中華文化的精髓,對字詞的詳細解釋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現代文的課文中,由于學生已經在小學初中階段,積累夠一定的詞匯量,所以通讀現代文沒有困難。在現代文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相對多樣化,對于字詞的解釋,不再單獨做特殊講解,而是先讓同學們在導學案中,自己去完成字音字形的理解,再在課堂中由教師帶領放入文本的語境中去理解。基于現代文中的不同文體的劃分,有快速瀏覽閱讀、概括全文、分析文本細節等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完成對字詞的探究。比如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的導學案通常會出現兩種類型的題目: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毛骨悚然 和煦等2、解釋詞語:婆娑 噩夢等。這些題目的形式根據不同老師設計的導學案有不同的出題方式,但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積累字詞,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所以總體來說,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對于字詞的講解形式上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三、考試要求與教學啟示
在全國高考試卷中對于文言文字詞的考查的范圍也是都非常廣的,在2018年全國卷的文言文閱讀當中,除了第10題的文言斷句題沒有直接的考查的文言字詞的含義,其余三題或多或少都是基于對字詞的理解的基礎上來考查的。比如考查古代文化知識的題目;考查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最為直接的對于文言字詞的考查是第13題:翻譯文言句為現代漢語??梢娫诟呖贾?,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考試內容,在課內教學中,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都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僅需要理解把握課內文本中的文言字詞含義,還需要一定的課外文言閱讀量,從而更好的應對考試中對文言文的考查。
在高考全國卷對現代文閱讀的考查中分為論述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共三篇。其中每一篇都沒有對于字詞直接的考查,而閱讀的難度主要體現在,閱讀文本中會出現一些抽象的名詞或概念,進而考查學生對于文本的整體理解、把握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對人物形象的品析、對情感的分析。所以在課內教學中,貫穿詞匯,加深字詞中的情感理解,將其帶入到對文本的感知中,側重點應該注重以文本的整體把握為主,加深對不同文體的題型對接,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應對考試。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亢怡(1995——)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單位:五邑大學文學院,2018級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