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英
摘要:動手實踐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學、善學,從而使他們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又發展了他們的思維。本文主要探討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意義;表現形式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實踐作為一種數學學習方式是基于傳統的數學教學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傳統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這種學習方式必然造成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更造成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缺失,強調動手實踐,即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一.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
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能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1.有利于激發學習的興趣:濃厚的興趣是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數學學習過程,能很快的激發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學《統計》中,一開始給每一小組發了一張統計表和一枚硬幣,讓同學們交流了硬幣的反面和正面的特征之后,通過玩的方式讓大家填好記錄表學生一下子就投入進去了,興致很高,有的投擲硬幣,有的數,有的觀察,有的記錄。這一過程有利于興趣的激發。
2.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動手操作往往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一課,僅僅引導學生借助外部觀察,學生對長方形本質特征的認識是不夠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如長方形紙片、長方形鐵絲框架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想辦法探索長方形的特點。學生通過量、畫、折、比等多樣化的操作,獲得對長方形特征的認識,理解。
3.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組織一些一題多解或多路思考的活動。例如,在五年級第九冊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時,可以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剪、去拼,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來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由于前面已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割補”、“旋轉”和“拼合”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后根據轉化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推導出所學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二.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形式
課堂上的動手操作并不是“凡課必用”,應該根據所學數學知識的需要來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貫穿于數學學習過程的動手實踐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動手操作,往往需要特定的使用時機與表現形式。
1.課前體驗:小學生因為生活經驗的淺薄,對很多事物缺乏豐富的體驗,而數學學習若沒有一定的已有經驗的支撐,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那幾乎是一句空話。比如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的認識,都要建立在一定生活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熟悉的參照物逐漸加深對這些單位的感知,如果說認識“克”與“千克”其參照物的選擇還比較簡單可行,那么“噸”在學生已有的體驗里可以說是空白,1噸很重,但到底有多重,教學時我們不可能真的把一個1噸重的物體搬到課堂上讓學生直接體驗,若說“1噸與一輛小汽車差不多”或者說“1噸就與一頭牛差不多重”等等,學生對這種參照必然犯暈。因此,在認識“噸”的課前,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進行一次拎重物體驗,同時再借助其他參照物的類比讓學生獲取對噸的初步體驗,今后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增加,再慢慢加深對噸的認識。
2.課中操作:這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動手實踐的形式,操作在課堂教學中對新知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導、形體特征的發現等等常常有必要讓學生通過操作自主探究,來發現、歸納和概括,例如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體現學生操作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好題材,其中最基礎的是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發現,學生通過擺小正方形(單位面積)的個數發現長方形面積中所包含的單位面積的個數是長里擺的個數與寬里擺的個數的乘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3.課后實踐:這種形式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形成實踐意識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說課中操作是在老師的調控下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往往為了教學任務而使學生的操作顯得不夠獨立,而課后實踐則是完完全全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獨立探索活動,學生要學會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與取舍,逐漸發現并總結得出結論。課后實踐應該說是學生獨立實踐能力的最佳體現,然而這種形式還未被真正重視,或者說,已經重視了,但因為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展示,所以它的地位還沒有被凸顯到與課中操作同等的高度。
三.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培養
動手實踐能力的增強、動手實踐意識的形成關鍵在于培養,而教師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該真正履行“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做到:
1.先扶后放。學生動手動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課前體驗,還是課中操作,再或是課后實踐,都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由小到大、年級由低到高的規律遵循這樣一個過程,哪怕是課后實踐也是在課中操作的體驗積累的基礎上逐漸延伸開展起來的。
(1)步驟要細。實驗報告單發揮的是說明書的作用,應該注明每一步操作的具體方法,切勿只有一個籠統的大問題,“籠統”會造成學生操作紊亂甚至無處著手。
(2)考慮差異。設計實驗報告單時還不能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制定實驗步驟時要注意層次性,有些步驟是全班人人能完成的,而有些步驟只有部分學生能完成,因此不能強求人人都能完成整個實踐過程,可以考慮將某些步驟注為選做步驟。
2.鼓勵學生大膽交流。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共同分享動手實踐過程中的體驗,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在宣布自己實踐結論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學生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往往還能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火花。因此教師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還應慷慨地給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揚,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句贊美辭,往往能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
3.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合作幾乎與實踐密不可分,世界上很多發明與創造都離不開合作,真正靠單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一項研究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也不例外,一個結論的得出,一個規律的發現,如果只靠一個人,有時難免會顯得片面,顯得不夠完整,如何才能達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勵學生合作不愧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學生在合作中不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動手操作,還可以共同討論實驗結論。
參考文獻:
[1]陳瓊棟.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J]《西部素質教育》2019年2期
[2]胡菊花.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速讀(下旬)》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