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建和諧社會,科教興國戰略,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素質教育的目標 ,十九大明確指出,要重視音樂教育的發展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去踐行的,發展素質教育離不開音樂教育的發展 ,要提高音樂素養又離不開審美意識的培養及審美能力的提升。然而在貧窮落后的農村,音樂教育發展狀況仍不盡如人意。本人通過對粵東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改革進行調研發現,在很多學校都存在著音樂專任教師師資力量薄弱,音樂教學器材匱乏 ,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思想認識相對落后等現象。研究表明,導致這些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落后,音樂教育教學方面投入嚴重不足;應試教育盛行,人們普遍認識不到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的重要性,致使音樂教育教學的長期異化或缺位;評價機制單一,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質量督查保障制度缺失。針對這些現象,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別提出了改進政府投入機制、改善評價機制,建立切實可行的保障機制、豐富農村地區師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們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深化農村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建議 。同時,文中對音樂教育改革進行價值分析,以期能讓人們意識到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深化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義務教育 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Party has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rea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populariz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ability. And it’s a duty for all educators. Educators of all subjects, including music, must work together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in their daily teaching, as music educa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popularizing quality education. However, music education is still incomplete in the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music class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n the eastern part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 found that these areas are still shor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musical teaching facilities. What’s more, most of the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re haven’t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bove phenomenon lie in the under-developed economy and thus there is not enough investment put into the music education. Examination - 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still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se areas and the music education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there are defects in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and no policy guarantee for the enforc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has raised some suggestions as below.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improve its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practical policy guarantee system to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is way, people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usic education. Second, the music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music classes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fficiency.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value of music education reform 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music education and thus boost the further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課題研究的背景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旨在讓更多的人接受免費的基礎教育,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和成就。但是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教育的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的更新換代,各種新媒體的出現,都在客觀上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行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單一,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這是最常見的教學方式。現在隨著多種媒體的出現,教師上課的方式不再單一,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更加直觀、感性地去接受新知識。這一切在城市中的學校里已是司空見慣,但是在農村地區,許多學生卻還是接觸不到這些較為先進的教學資源,絕大部分教師依舊使用著最傳統的教學方式。另一個問題就是,目前,應試教育仍然流行,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和升學率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學生的本職就是努力學習考試科目,通過中考和高考來實現升學目標。如此一來,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便無一例外地被淹沒在書山題海中,不可自拔,這嚴重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內涵、我國教育目的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英國大教育家斯賓塞在其著作《教育論》中指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而完滿的生活包含著在生活中閑暇時間滿足愛好和感情的各種活動,即進行各種精神文化活動。黨的十九大《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素養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要高度重視,并努力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優質教育 。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新理念的踐行和推廣,在宏觀層面,需要我們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經濟情況來推動其發展;在微觀層面,則需要我們對所有的學科一視同仁,真正意義做到德、智、體、美、勞協同發展,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以及接班人。但是在不同的地區 ,由于區域的限制,人員的限制,資源的限制,盡管適用的國家政策方針相同,其教育效果和結果卻大相徑庭,教育的東西部差異和城鄉差異十分巨大,教育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時代呼喚教育公平,因此,我們必須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下的音樂教育教學狀況進行調研分析,了解不同區域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的現狀,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2011年12月,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音樂新課標》),要求全國各地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新課標》中“課程性質”第二項“審美性”指出:“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與我國的教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應該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展形象思維。《新課標》還指出,對于中小學學生來說,音樂課教授的不單是為了知識,更多的是給學生一種內心體驗,一種由音樂審美所帶來的情感的體驗。符合音樂審美和學生認知規律的一節音樂課 ,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情感體驗過程,教學目標應該關注教學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經驗、獲得情感升華,獲得知識和能力。對于音樂課堂教學而言,其教育效果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塑造人格,并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全面貫徹《音樂課標》將對推進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改革和提高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促進作用。文件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地位,多年來,我們確實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離我們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猶如建設小康社會,我們國家現在整體上已進入了小康社會,但是在不同地區,其具體狀況各不相同,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的經濟水平并沒有達到小康標準,甚至還處于貧困階段。我們的音樂教學發展亦是如此,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異的鴻溝依然存在,只要差異還存在,我們就有必要將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進行到底。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是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這是促進當前義務教育整體深化改革與音樂教育教學自身發展的一項大的舉措。《課標》的研制著眼于體現教育改革深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體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指導思想。
到目前為止,我國實行義務教育已經很長時間了,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也已施行多年,為了解其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我們需要到一線去調研,以掌握第一手資料,全面了解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真實情況。 通過這個調研報告,我們能初步了解,由于地域差別,某些農村地區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背后的根源。本研究的結論不只是有利于促進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對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也有不可忽視的借鑒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實證支持。
一、調研結果分析
1.調查采取的方式
在進行實地調研之前及調研過程中,我們采用 “德爾菲法”咨詢了數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根據已經掌握的義務教育階段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情況和部分被訪教師的建議,擬定了“義務教育階段音樂進課堂情況調查問卷”。與此同時,我們運用“重復檢驗法”檢測了該問卷,所得結果大致相同,問卷信度可以保證。調查期間,我們走訪了粵東地域130所小學和51所初中(含5所完中),邀請了142位教師參與本項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5份。對于學生音樂相關的知識技能一至九年級各抽取3個平行班,依照全面、準確的原則,選擇學習節奏較好、一般、較差三個層次的學生,每個年級135人,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
2.基本理論分析
德爾菲法也稱專家調查法,1946 年由美國蘭德公司創始實行。該方法是由企業組成一個專門的預測機構,其中包括若干專家和企業預測組織者,按照規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詢專家對未來市場的意見或者判斷,然后進行預測的方法。
德爾菲法有很多特點,充分利用專家的經驗學識,是它最大的特點,通過專家的專業分析,得到最終可靠的結論。問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可以讓專家們暢所欲言,被試沒有心理負擔和顧慮,所收集到的信息相對比較真實。我們此次的調研所發出去的問卷,都是采取匿名的方式。
正是由于德爾菲法具有上述優點,使它在諸多判斷預測和決策手段中脫穎而出。而且德爾菲法簡單方便可操作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可以避免會議討論時產生的因害怕權威而選擇隨聲附和,或固執己見,或因顧慮情面不愿與他人意見沖突等弊病;同時也可以使大家發表的意見迅速被收集 ,研究者易于得出調查結論,所獲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此次調研,在收回的135份問卷調查中,有110份問卷顯示,音樂課被納入到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中,有25份問卷結果顯示,義務教育階段并沒有對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進行過改革。對這135份問卷的分析顯示,大部分城市中的學校對于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較為重視,基本設施完備,如圖所示,在城市的學校中,音樂專任教師和音樂器材的配備充足。但是在農村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雖然也有開設音樂課,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圖中顯示農村的學校都沒有音樂器材,只有少部分的學校有音樂教師。我們走訪了幾所義務教育階段沒有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學校,主觀方面,師生們普遍認為,音樂不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學習音樂只是在浪費時間。客觀方面,這些學校處于最貧窮的地區,專任音樂教師師資力量十分薄弱,音樂器材嚴重匱乏,根本就沒有能力和可能去進行音樂教育的改革。
在此次收回的135份問卷調查中,其中99份是學生問卷,36份是教師問卷,如表2所示,學生群體中,有80%的被測表示喜歡音樂但不喜歡目前的音樂課,對改革音樂教育的想法表示認同,但是對目前的改革現狀尤其是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現狀不滿意;教師群體中,只有40%的人對改革音樂教育的想法表示認同,他們對目前這種改革現狀還比較滿意,絕大部分的被測教師根本就不關心當前的音樂教育教學狀況,他們覺得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認為音樂教育教學對教師及學生的當下生活與未來發展影響不大,至少不是至關重要的必需品。
調查數據表明,學生群體對于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現狀缺乏客觀認識和理性訴求,他們只能感性地認識到音樂的價值,認為音樂可以宣泄情緒、抒發感情、放松身心、愉悅自我,從而喜歡音樂。目前的音樂課堂教學多采用傳統授課方式、組織松散、手段單一、課堂氣氛不活躍,因而他們不喜愛學校的音樂課。但對于音樂教育教學應該如何改革,他們沒有任何想法,這樣的認識,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普遍知識經驗、認知方式及思維能力水平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對于學生音樂相關的知識技能一至九年級各抽取3個平行班,依照全面、分層、準確的原則,選擇學習節奏較好、一般、較差三個層次的學生,每個年級135人,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
(1)女生節奏學習情況
說明:S 為標準差,P為置信度, T為概率分布,X=(4×AN+2×BN+1×CN)÷N
從表3看出,女生對各項內容的評價等級在小學時分別為 A、B、B、B等,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各項內容的主觀概率值都在3.3以上,則說明均提高到 A等水平。從總體上說有顯著性變化。
具體而言,第4項對節奏感是否加強的認定程度變化最大,在小學時主觀概率值為2.6190,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上升到3.0820,有非常顯著差異,說明女生普遍認為自己的節奏感比小學增強了兩個檔次;第1項對節奏感重要性的認識,其主觀概率值為3.1428,學習后上升到3.8090,有顯著差異,雖然評價等級沒有改變,還是證明女生即使在小學時就很重視節奏學習,進初中以后又有顯著提高。第2項關于是否喜歡節奏教學的內容,雖然等級評價已從 B 等轉到A等,但主觀概率值只有3.3300,經過T檢驗,未呈顯著差異,說明對中學音樂課的節奏學習內容興趣程度并未真正提高。
(2) 男生節奏學習情況
從表4看出,男生各項內容的評價等級在小學時都為B等,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各項內容的主觀概率值都在3.0以上,則說明均提高到A等水平,從總體上說有顯著性的提高。
具體來說,表格標號1對節奏感重要性的認識,在小學時主觀概率值為2.52380,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上升到3.52380,有非常明顯差異,說明男生對節奏感重要性的認識有著長足進步;表格標號2關于是否喜歡節奏教學內容,主觀概率值從原來的2.33330升到3.52380,同樣有差異,說明男生喜歡中學節奏課的教學內容;表格標號4關于節奏感是否加強,主觀概率值從2.19050升至3.0952,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男生節奏感確實有顯著性增強。第3項是否主動參與活動課,雖然總體評價已從B等轉到A等,但其T檢驗結果說明,并無顯著差異,說明男生在活動課上的參與程度并未真正提高。
(3) 節奏教學內容排序情況
說明
①表5填寫說明: 每人按照自己喜歡或喜愛程度的順序選擇三項,第一得五分,第二得三分,第三得一分,括弧內代表總分。
②條目內容解釋
1)綜合活動課:綜合活動課是指座位變化,分組到教室中間活動,在此指聽音樂做動作。如:聆聽音樂《青春舞曲》,分組先在老師引導下根據音樂節奏和旋律起伏的特點韻律模仿,若小組中任何同學有動作創意,可以立即走到老師跟前,作為引領者,讓全組同學模仿他的韻律動作。目標:訓練學生的聆聽、專注力、發散思維、創新力,反映能力和身體韻律協調能力。
2)聲勢:是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的一種節奏方式,即“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其基本形式為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在問卷中指沒有音樂伴奏。
3)聽音樂做聲勢:通常指學生按教室正常座位,根據音樂即興創作聲勢。
4)歌詞朗誦即興創編:要求學生根據指定節奏,即興創編含日常學習、生活內容的朗誦詞,可根據需要,略微改編節奏。
5)節奏接龍:聽老師兩小節節奏,要求某學生先模仿第二小節,再即興創編一小節,按組輪流或者由同學任意走到下一位他想交接的同學,后者難度大。
6)節奏模仿:完全模仿老師示范的任何節奏內容,包括聲勢。
7)節奏朗誦:用法國人艾米利-約瑟夫·契夫的節奏時值讀法,即節奏時值符號化,使節奏更具可讀性(詳見《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或進行即興創編,即每種節奏型用一種喜歡的聲音來表示。
8)節奏念打:指直接念出指定節奏(手擊節拍),或直接打出指定的節奏。
從表5排序結果看出,“活動課”成為男女同學最喜歡的內容,其得分分別為221分和233分,表明他們喜歡以這樣的座位形式上課,聽著音樂,可以自由自在、放松自如地運動,無論動作是否優美。“聽音樂做聲勢”是男女同學都喜歡的第2項內容,其得分分別為85分和149分,也許是音樂,也許是動作伴隨著音樂,身心是愉悅和放松的?但是與最喜歡的“活動課”相比,就有相當的差距了。第3位女生喜歡節奏朗誦,得分為68分,表現出女生偏愛相對規范的學習內容,因為節奏是指定的,只要根據創作內容略加修改即可,另一方面也體現女性在語言學習中的優勢;而男生則喜歡節奏接龍,得分為73分,說明男生更喜歡有挑戰性的,富有刺激的內容,因為接龍不僅需要有較強的記憶力,節奏感,還要有較快的臨場應變能力。數據表明,學生們喜歡聽音樂做聲勢,而聲勢卻排序第6位,得分分別為32分和36分,是因為沒有播放音樂?還是學生把做聲勢和做動作相互混淆?這還有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值得關注的是,排序第7、8位的,女生選節奏唱擊、節奏讀詞,得分分別只有17分和12分;男生則選節奏讀詞、節奏唱擊,其得分只有為28分和14分,,雖然排序不同,但內容一致。在課堂教學中,讀詞和唱擊的節奏都是教師出示的,這是學生完成最好的內容,非常整齊,效果也很好,排序卻在最后。這說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能夠很好地完成指令明確且具體的規范性任務,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對這類任務感興趣。
(4)關于學生對教師的批評和建議
為了解學生對音樂課以及教師的真實意見和需求,在調查的最后,征集了學生對教師提出批評和建議,分類意見可分為3類:
首先,有45位同學提出:增加名歌名曲的欣賞、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多唱些好聽的歌曲;最好能學習一些樂器。有些同學特別建議老師應該按課本內容上課,而且“最好能將活動和課本內容結合起來,畢竟課本是重要的。”,“……不能總是節奏啊,能否多給我們聽些音樂?謝謝啦!”
從意見中可以看出,總體而言,學生認為音樂課內容過于單一,音樂課堂教學沒有按順序講授課本知識。雖然說學生在節奏學習上有興趣,但活動內容似乎與課本無關聯;學生還希望老師能教給他們更多的與音樂相關的內容,多唱歌,多聽音樂。似乎音樂課中只有節奏教學了?真的沒有學習歌曲,也沒音樂知識和欣賞嗎?
其次,有29位同學提到:“再多些活動課”,“請多設計一些所有學生都能參加的,使同學們能更好地投入學習與愉快之中”,“增加活動內容”等,比如舉行“學生演唱會”等。
上述意見表明,學生很喜歡自由、放松的課堂氣氛,目前活動課太少,活動課內容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者說適合每個人。“增加活動內容”的要求,表明學生認為活動課內容和形式的單一,沒有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活動。
第三,有22位同學說到常常聽流行樂,認為音樂課中歌曲不夠有趣,節奏學習也可以結合流行樂進行,因為大部分流行音樂通常節奏感很強。
從上述意見表明,喜歡唱流行歌曲是年輕人的“專利”,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但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音樂課中,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與教學內容相融合,與學生同樂,這是大家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
第四,有4位同學對音樂課表示肯定,認為很好,應該繼續。“很喜歡你的課,在玩中學,學中玩”。
第五,有30位同學未發表任何意見,以男生居多。
第六,印象最深的3個建議,很特殊,也很真誠,原話摘錄如下:
A:“音樂老師是非常和藹的,親切的老師,給我們上的課也是與眾不同(的),我們非常喜歡你上的課。我覺得活動課的內容還應該豐富一點,最好是與我們音樂有關的。最好能學點流行歌曲。跳些舞蹈。”
這位同學的建議可以說是前面所有建議的總結和概括,在肯定教師的基礎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增加教學內容,而且要更加的專業化,如“跳些舞蹈”,他們不滿足僅僅是一種動作或造型,希望有美的享受和體驗。當然,對于活動的內容是真的與音樂有關還是無關,是直接有關還是間接的有關,有待大家一起探討。
B:“希望音樂課的時間能長一些。”
這學期音樂課中,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正當大家沉浸在活動中,突然聽到下課鈴,“啊,下課了?這么快!”,這位同學意識到:一周一次,每次45分鐘的音樂課,已經無法滿足對音樂學習的需求了。
C:“希望你能(給)我們多按我們的想法做。”
批評老師過于控制課堂和教學內容,忽視了學生的真正需要。
這種課型在中學的傳統音樂教學中是較少運用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與課本無關”,是因為教師考慮到初一學生的身心特征,為讓更多學生參與活動,開始沒有特別強調動作與音樂的關系,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自由地表現音樂。教師認為這是符合《課標》中關于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和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當然, 有同學提出“與課本內容結合”、“跳些舞蹈”,這證明學生不滿足自己的動作,渴望能更好、更美地表現音樂。這一方面提醒教師在今后活動中注意強調音樂與動作的關系,加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也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表6可知,超過一半的學校領導都能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音樂學科的重要性并在實際工作中給予重視,例如音樂課的課時設置、音樂興趣班及音樂社團的開設、各類藝術節及文娛活動的開展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還有將近一半的學校領導并不重視音樂學科,其中有20%的受訪領導甚至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學科不重要,這樣的思想認識必然導致他們在實踐工作中忽視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弱化音樂教育教學的綜合育人功能,從而嚴重阻礙音樂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數據表明,粵東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存在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任重而道遠。
調查表明,義務教育階段絕大部分學生喜愛音樂,這種喜歡大都來自其內心最為直接的感受和體驗,音樂給人的輕松感和愉悅感令他們產生了喜愛之情,是一種極其感性的認識,興趣的激活與保持中并沒有理性認知和意志力的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是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不竭的活力之本、動力之源;但興趣并不能直接生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必須對學生的興趣進行理性分析,了解學生具體的興趣點及其實際需求并對此作出科學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計劃,對學生的興趣加以引導和激活。
由圖7可知,91%的學生喜歡音樂,但圖8卻只有30%的學生喜歡音樂課,用一句話來綜合概括表7和表8,即大部分學生喜歡音樂卻并不喜歡音樂課。這說明我們目前音樂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激活并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為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興趣進行調查和分析,了解學生內心對音樂的真正需求,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標準》,因地制宜地開發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實際、能夠激活學生興趣、引領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為抓手,對學生感性的興趣加以理性引導,使之得到更科學的充分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有約40%的學生能夠認識到音樂學習的重要性,這不到一半的比重說明,大部分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沒有認識或是認識不到位,絕大部分(91%)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只是一種較為膚淺的感性認識。學生喜歡音樂并不是因為他們認識到音樂的重要性,而是單純地因為某種直接的主觀感覺,這樣的興趣無法令學習者產生內部學習動機,興趣的激活和保持更多地依賴于外界刺激與強化。鑒于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他們對音樂教育教學重要性的客觀認識,只有將主觀感受與客觀認識結合起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學生喜歡的音樂種類中,流行音樂以70%的比重獨占鰲頭,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分別占15%和10%的比例,所占比例最小的是少兒歌曲。受網絡和多媒體影響,少兒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思想發育普遍出現“早熟”現象,他們覺得少兒歌曲有些“幼稚”,屬于成年人的困惑和孤單倒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流行音樂通常結構旋律簡單,曲風多樣,給人輕快時尚的感覺,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受到青少年學生的普遍喜愛。音樂教師要善于關注學生興趣,以教材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合適的流行音樂素材,并將其適度地融入音樂課堂教學,科學把握課堂教學,滿足學生喜愛流行音樂的心理需求,培養他們雅俗共賞的審美能力,并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
調查數據表明,粵東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系統學過樂器的學生所占比重很小,只有4%,高達75.5%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接觸過任何樂器。學校樂器器材嚴重匱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而樂器是音樂表現的重要載體,是教師進行高效音樂教學的實體媒介,它能夠讓學生直觀而立體地感受、體驗并領悟到音樂的內涵。
目前,應試教育依然盛行,教師的教學業績和學校發展狀況主要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群體受當前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單一的影響,他們大都從功利的角度去衡量音樂教育教學的價值和意義。絕大部分教師拘泥于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因而淡化音樂學科的重要性,漠視甚至忽略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的必要性。如此目光短淺的認識,究其緣由,或許商品經濟的發展、物質主義的興起、拜金主義的出現,為其提供了社會的邏輯支撐。
二、音樂教學改革的現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大政方針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并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可以免試就近接受免費基礎教育,充分行使受教育的權利,并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切實提高國民素質。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義務教育的教育質量,音樂作為一門以前被漠視的副科,現在也開始逐漸被重視起來。
《新課標》中“課程基本理念”第四項“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中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熟悉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調查表明,有很多學校的音樂課上就加入了民歌的內容,如當地的采茶音樂,而且還是聘請當地土生土長的人們來教授民歌。民歌作為我國極具地域特色的重要文化形式,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寶貴資源,兼具地域獨特性、情感共融性、口述歷史性和大眾藝術性,重要的文化價值值得我們將其保護、發展并傳承下去。在粵東地區,也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傳統和習俗,以民歌形式表達出來,很容易增進人們彼此間的情感,因為民歌大多是用方言演唱的,具有鮮明的地緣性,對于本地居民而言,它具有共同的語言邏輯和心理特征,而且音樂本就是沒有界限的。在音樂課程中融入一些當地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們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班人,同時,也是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創新,一舉多得。通過這次調研同時也發現,在粵東地區的不少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仍然不徹底,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音樂專任教師師資力量薄弱
粵東地區是指廣東省的東部地區,主要包括汕尾市,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四個地級市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在粵東地區的城市學校,音樂專任教師師資力量雄厚,完全可以滿足一個學校的音樂教學需求,但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師資力量十分薄弱,甚至有些學校的教師,一位教師同時擔負多個學科的教學任務,教師的教學壓力很大,某些學科出現教師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十分普遍。像音樂和美術等藝術類學科,通常被視為“副科”,多數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帶著,導致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最淺顯的知識和技能,并沒有音樂方面的專業性知識。調查表明,近幾年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師,都是通過特崗招聘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本身擁有很好的專業知識和基礎技能,而且很多人專業也對口,但因為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導致一個老師不得不擔任幾門學科的教學,根本就做不到術業有專攻。為了教學的需要,他們不得不臨時從書本上學習新的學科知識,這難免會出現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的現象,很難真正掌握學科的核心內涵及專業素養,如此狀態下的教學效果自然會是差強人意。
2.音樂樂器稀缺
樂器是音樂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具,培養一個人對音樂的認識,樂器應是最直接、最真實的方式,通過聆聽樂器的發音,進而感知其音色,音調,了解其歷史沿革,才能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但是就目前的環境來看,農村學校的學生接觸樂器的機會渺茫,他們對于許多樂器的認識,基本上都是從書本上獲得的,從來就沒有見過實物,更沒有聽過真正的發音,更不知道如何使用樂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樂器對于農村學校的孩子們來說,就只是一種工具,是沒有靈魂的,真正深諳音樂內涵的人才懂得,樂器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因為樂器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感情和心聲。在粵東地區的一些農村學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流于形式,就是走個過場,讓學生們知道有音樂這門學科,根本不會帶孩子們去深入了解這門學科,也不會讓學生系統地學習音樂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更不會花費心思引導去探究音樂的內涵與本質。一味地向孩子們灌輸著世界上有音樂這門課程的簡單理念和認識,至于這門課程到底要學什么,怎么學,幾乎都不會涉及,這就是許多農村學校對于音樂教育教學的錯誤理解和真實表達。
3.師生思想認識落后
在農村地區,提起音樂,很多人都會覺得就是唱唱歌,找找節奏,學學發聲,會打拍子就可以了,其實不是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音樂最主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音樂是一項很優雅、很高尚的藝術,但是目前應試教育依然盛行,很多人卻只看到升學競爭最現實的一面,在義務教育階段根本就不把音樂這門課程當回事,一直把它當做一門副科對待,永遠沒有語文,數學,英語重要。更有甚者,有些老師甚至以其他課程重要為由,直接擠占音樂課的上課時間。其實在一周的課程里,音樂課可能就只有那么一節,即便是一周僅有一節的音樂課往往還會被占用,這足以看出,音樂課在老師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無足輕重的。當然,也有部分教師覺得音樂學科很重要,但依然抵不過現實中大多數家長、師生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的觀念而偃旗息鼓。在農村學校,音樂課只是一門副科的觀念在老師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沒有人意識到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更不會有人去反駁或抗爭。時間長了,這種錯誤觀念就會成為理所當然的認識,是時候要改變認為音樂學科不重要的錯誤觀念,如若不然,定會扼殺很多孩子的音樂夢想,埋沒眾多音樂天才,語、數、外學科固然重要,但是音樂、美術、體育等這些體藝類學科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及未來生活幸福程度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教學目標定位不準
由于對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標準把握不到位,不少一線音樂教師過分關注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技巧的訓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嚴重偏離了學生的生活實踐及情感世界,使得學生對音樂課堂教學失去興趣。這種枯燥的、單純的知識灌輸和技巧訓練不利于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和審美情感的形成,導致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 。
新課程背景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被放在音樂課程目標的首位。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音樂應該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而不是一種邏輯思維和認知的過程。對于中小學學生來說,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更多的是給學生一種內心體驗,一種由音樂審美所帶來的情感的體驗。符合音樂審美和學生認知規律的一節音樂課 ,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情感體驗過程,教學目標應該關注教學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經驗、獲得情感升華,獲得知識和能力。對于音樂課堂教學而言,其教育效果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塑造人格,并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1】
因此,音樂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情意性,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與音樂融為一體,通過熏陶、感染、凈化、震撼、頓悟等情感層面,使音樂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1】
三、建議與策略
此次關于粵東地區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調研表明,城里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效果不錯,專任音樂教師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充足的音樂樂器和充滿激情的教學方式,基本能滿足學生學習音樂的需求。但是在農村地區,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狀況就相對較差,專任音樂教師師資力量十分薄弱,音樂樂器嚴重匱乏,師生思想觀念陳舊落后,沒能正確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改變農村地區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被漠視的現狀,提高師生思想認識,使農村地區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效果最大化,真正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公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的問題。
1.改進投入現狀
我國自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來,政府對教育改革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力度還遠遠不夠,雖然師資隊伍有所壯大,教學器材的供給有所增加,但是依舊滿足不了農村地區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目前,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仍然存在,音樂專任教師匱乏,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音樂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必須加大投入,政府財政支出應該優先保障義務教育投入,而且必須有針對性地向農村義務教育適度傾斜。首先就要解決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擴大對音樂專任教師的招聘比例,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只有專業的音樂教師才真正懂得音樂教育的本質與內涵,只有他們才能帶領孩子們走進音樂的殿堂,了解更多的音樂專業基礎知識,只有他們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領略到音樂的精髓。
在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十分薄弱的同時,有些城里的學校卻存在著教師嚴重超編的現象,因此政府可以建立教育扶貧機制,出臺相關政策,讓城里的優秀教師定期輪流到農村學校支教;也可采用城里學校與農村學校接為對口幫扶學校的形式,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加快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讓農村的學生也能享受到與城里學生一樣高質量的義務教育。
至于音樂類設備不足的問題,政府應加大投入,盡量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校配備基本的音樂樂器,同時也可以配發一定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視頻中了解某些音樂樂器的音色及相關知識。還可以建立“流動的音樂教室”,讓臨近地區的孩子們在“流動音樂教室”中了解音樂樂器的一些聲音,特點,充分實現優質音樂教學資源共享。這既能成功避免在每個學校配發各種音樂器材,從而大大節約教育經費開支、提高教育投入的利用效率,又可以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身體驗更多種類的樂器,以最直接、最真實的方式感受到音樂的神奇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之情。
2.改善評價機制
“以考促教、以考促學”,“考什么講什么,考什么學什么”是我國流行多年、也是目前依然盛行的教育教學價值取向。在農村地區,目前應試教育依然盛行,片面追求考分和升學率已然成為教師、家長和學生們的共識,學生們拼命地學習,就是想通過中考和高考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這是他們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義務教育階段的中考 ,其考核和評價的內容十分狹隘且單一,只看文化科目的考試分數,這就導致學生,家長,甚至連老師們都覺得音樂教育沒那么重要,于是隨意占用音樂課的行為就變得理所當然且司空見慣。這不僅嚴重背離了教育的終極目的及我國的教育目標,而且嚴重損害了學生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古代《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說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塑造人的良好性情與行為。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普及義務教育,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絕不能令音樂教育教學處于缺位或弱勢的狀態。
義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質,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可有所偏廢。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考慮改善目前中考單一狹隘的評價機制,嘗試著在中考考試科目中增加美育(即音樂和美術等科目)考核內容,作為高中學校錄取的參考或綜合考查憑證,試題難度可以適當降低,主要考查學生在音樂和美術方面的基本素養和技能。
3.改革教育教學方式
孩子對音樂有一種天生的熱愛,農村的孩子亦是如此,他們對于新奇的事物好奇心比較大,但是如何抓住這個好奇心,在這個階段提高孩子們的興趣,是個值得講究的課題。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程度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密切相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學生認識該學科最直接、最真實的載體,如果老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且落后,肯定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也就自然而然提不起興趣,進而會產生對該學科的排斥感和厭惡感。但是如果老師敢于創新,思維活躍,采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方式,則可以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實物樂器、音頻、視頻等多種教學資源,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體驗音樂的美感和魅力。
音樂的教育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豐富的課外活動同樣可以起到美育育人的作用。學校也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比如開展興趣小組活動、舉辦歌詠比賽、才藝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信心及自我認同感,并激發他們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建音樂校本課程,可以適當融合當地民俗文化,結合農村特有的鄉村文化。如定期舉辦音樂匯演,或鼓勵教師、學生、甚至是家長們試著仿寫出描寫家鄉的歌曲,感受傳播音樂文化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還可以讓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所處地域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知識,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雖然在農村地區對于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有一些做法也還是值得肯定和傳承的,比如他們會邀請一些當地的村民來講授當地的文化,教唱當地的民歌或戲曲。積極弘揚民族藝術,培育民族精神,是確保民間傳統文化立于世界的根本源泉,歷史悠久的文明史是我國民俗音樂發展的根基和取之不盡的素材,將當地的優秀的民俗音樂如潮州音樂,作為教學素材引入音樂課堂之中,能有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樂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可以開拓視野,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對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有著不可獲取的重要推動作用,我認為粵東地區的音樂教育必須在地方民俗民間音樂的基礎之上,充分挖掘優秀的教育教學素材,探究音樂教育教學系統化模式,達到深化改進音樂課堂教學策略,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提高。
這是在城市中的學生們應該學習的,我們不能丟失我們地緣民族音樂,不能忘記自己生活過的土地,自己民族優秀的音樂傳統文化,要把我們已有的東西和新引進的東西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從不同的方面去了解音樂,感受不同音樂帶來的不同魅力。
四、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與價值
1.音樂作為一門學科的價值
英國著名教育思想家赫爾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怎樣去過完滿的生活既是需要去學的大事,也是教育中應當教的大事。因此,他明確指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評判一門教學科目的唯一合理辦法就是看它對這個職責盡到什么程度。”
赫爾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所理解的“完滿的生活”內容包括下列五項主要活動,并按照它們的重要程度自然地排列為:(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動;(2)從中獲得生活必需品而間接保全自己的活動;(3)目的在于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4)與維持正常社會政治關系有關的活動;(5)在生活的閑暇時間滿足愛好和感情的各種活動。 為滿足上述每種生活需要而做準備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任務,包括進行直接與間接保全自己的教育、當好父母的教育、做一個好公民的教育和善于進行各項文化活動的教育。眾所周知,音樂是我們生活閑暇時非常健康的愛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抒發人的情感、緩解疲勞放松心情,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精神支持。
通過深化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喚醒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愛和生活之情,使那些在生活在自卑中的學生能夠找到一份興趣愛好,讓心靈有個慰藉,我們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慢慢改變他們的思想,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去接受一些新鮮事物,發現一些新的感覺,慢慢地改善對這個世界以及自身生活的看法,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幸福感。
普通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還能促進人的大腦開發及思維能力的提升。
3.音樂作為生活必需品的價值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種普遍職業,以應利用厚生之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讀文學,聽音樂,參觀美術館,以謀知識與感情的調和。這樣,才算是認識了人生的價值了。”【2】
由此可見,音樂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人們抒發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碩果。音樂具有娛樂性,可以自娛,也可以娛人,音樂可以傳達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夠超越國家、民族、人種的界限,以人類共同的心理感情特性,來進行感情交流,器樂曲更是如此。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的教育目的,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未來幸福生活做重要準備,這三者之中都無一例外地涉及到音樂教育。因此,我們要著力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深化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音樂和審美能力對日常生活質量的提升作用。同時,音樂教育改革有助于學生提高生活情趣,從日常的生活中體驗音樂之美,體驗音樂和生活之間天然的、內在的聯系,在寓教于樂的音樂體驗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課程中獲得新的受益終身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從而提高學習興趣,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性格及生活態度的目的,使學生的生活更加充實,具有活力,增強學習效率。
結論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存在極大的地區間不平衡現象,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地方政府的投入及政策重視程度不夠,師生思想認識相對落后、音樂課堂教學方式單一等現狀,都迫切地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教學進行深化改革。
次調查雖有很多不完美之處,比如對于節奏感的概念界定過于簡單,節奏學習內容的描述不規范等。根據新課改要求,從學生調查中所得到的信息還是真實、客觀的,有一定參考價值。
曹理教授在關于“中小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發展特征”中提到:“音樂活動中聽音樂、唱歌、學樂器是中小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主要途徑。其中聽音樂在中小學業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學校課內外音樂教育應重視對音樂欣賞的內容、方式、方法等的引導。”
建議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抓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遵照新課標的要求,注重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積極探索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培養和建立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從多方面去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
作為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進行回顧、反思和小結,做到教學民主性,才能創造出名符其實的“適合學生的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音樂的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音樂之美,進而發展其健康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養,激活思維,發展情感,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在音樂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存在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改革任重道遠。
因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此調研報告一定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許多相關問題還有待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我相信,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及社會各界對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視不斷提高,粵東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一定會持續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學生將得到更豐富的、更優質的教學素材,個人的音樂素養必將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 蔡夢. 蘇籍.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音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51)
【2】 Herbert. Spenc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M]. Essay on Education, 1861(33)
【3】 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221)
【4】 余國志.論中小學普通藝術教育的發展路向——基于中美藝術教育課程標準的比較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 2015(01)
【5】 魯梅.關于社會音樂培訓機構發展的思考[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06)
【6】 陳燕.淺析音樂藝術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4)
【7】 郝孟榮.談我國的社會音樂教育[J].山東社會科學. 2010(09)
【8】 陳穎.試論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存在關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09(02)
【9】 楊瑩.琴行: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載體[J]. 學習月刊. 2008(12)
【10】付祥奎.中小學課外音樂活動存在的幾個問題[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04)
【11】張曉武.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音樂教育機構和輔助系統的發展及其在普及音樂教育中發揮的作用[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03)
【12】管建華.論音樂課程的開發范式與理解范式[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2)
【13】張計.淺議美國音樂教育中社會力量的作用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J]. 零陵學院學報. 2005(01)
【14】王仲才.社會音樂教育的功能與定位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 2016
【15】郝孟榮.林依定.“生命化教材”的理論及編制策略探索 [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5
【16】劉婧婧.社會藝術培訓機構進入中小學課外音樂活動之現象分析 [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7
注釋:
1 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李永生-《甘肅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2007
2 網頁 -《贛南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及民間藝人進課堂的構想》
3 網頁 -《“彩粉筆”書寫助學新篇章,“南京體彩希望小學”掛牌_網易新聞中心
4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文炫芳-《長沙市中小學管樂藝術教育思考》-2011
5 寧波大學碩士論文 劉明強-《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戰略的探索實踐》-2017
6 科技進步與對策 張潔瑤;高長春-《基于社會化網絡市場的創意產業價值創造路徑重構研究》-2012
7 中國考試 張超然-《自學考試在實現教育公平中的作用》-2006
8 網頁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探討_學術論文范文_文秘網
9 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張忻;杜學元-《教育價值的回歸——從功利到人性完善》-2006
10 網頁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析》
11 網頁 -《整合校企資源開展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模式探析-職業教育論文-世紀論文網》
12 網頁 -《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語言藝術
13 —基礎教育研究 陳玲玲-《義務教育階段民族民間音樂進課堂情況調查與分析——基于H市中小學教師問卷調查》-2013
14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張傳燧-《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的“四生課堂”建構研究》-2017
15 百科 內心威笑-《德爾菲法》
16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明清廣東省社會經濟研究會編-《十四世紀以來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1992
17 音樂天地 金占峰;李凌-《淺談音樂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2007
18 大舞臺 徐毅-《論音樂教學中學生積極“情態”的培養》-2010
19 網頁 -《俞敏洪:不讓狀元的人生只輝煌一次》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遲為國-《斯賓塞的實證主義教育觀》-1990
20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林依定-《“生命化教材”的理論及編制策略探索》-2005
作者簡介 :姓名:彭靖 ?出生年月:1988年4月 ?性別:男 ?民族:漢 籍貫:湖南省岳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