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怡 張仟 李儒琳 葛升燕 姜婷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掌上移動終端的普及,自媒體平臺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信息的消費者、自媒體作品的傳播者以及創作者。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網絡視頻的傳播提供了平臺。而網絡視頻的發展為用戶帶來視聽盛宴,創造業界傳奇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網絡視頻著作權侵權行為的發生。基于此,為有效規制網絡視頻著作權侵權行為,保護權利人相關權利,進一步對自媒體時代下網絡視頻著作權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自媒體 網絡視頻 著作權
一、自媒體平臺中網絡視頻的界定
(一)自媒體及自媒體平臺
自媒體是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產物,區別與他媒體與平臺媒體,這是一種為個體提供信息的產生、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同時兼具私密與公開雙重特性的信息傳播方式。自媒體有別于由傳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自媒體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閉環模式如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其主要起到與閱讀者溝通交流的作用;第二類,平臺開放型如今日頭條,知乎,百家號等資訊平臺,直接面向社會大眾用戶傳播資訊;第三類,非文字性傳播平臺如抖音、YouTube等,其表現形式不局限于圖片文字,更多的是立體化的傳播。
(二)自媒體網絡視頻的界定
無論自媒體的種類如何劃分,目的如何實現,他們都是私人化、大眾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針對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方傳遞各類信息。文字或圖文結合是早期自媒體的表現形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市場需求的變革,網絡視頻成為自媒體的新興形式。與傳統模式相比,網絡視頻促進了自媒體行業的多樣化發展,但是如何界定自媒體下的網絡視頻以及其版權問題也日趨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自媒體時代中網絡視頻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類:一、原創視頻,即視頻內容、創意、形式等皆由發布者自主創作,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強烈的自我表達;二、視頻偽原創,即多方下載視頻資源,進行后期的重組剪輯,原創程度低,內容與架構模式不具有原創成分;三、搬運批量運營,下載視頻資源后,不進行任何后期加工,加上任意的標題即可上傳自媒體平臺,多為電影、綜藝、電視劇片段等。可見不同類型的網絡視頻所引發的版權問題與其自身特點密不可分。
二、自媒體平臺中網絡視頻侵權特點
自媒體時代下,以數字技術為傳播手段的網絡視頻表現出廣泛性和共享性的特點。在網絡視頻的創作及傳播的同時網絡視頻著作權人享有發表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多種權利。但是由于網絡視頻著作權人法律意識淡薄,自媒體平臺著作權保護機制不健全,在自媒體運營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侵權行為,與傳統侵權案件相比,網絡侵權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侵權主體真實身份難以認定
一方面,自媒體平臺在用戶注冊賬號無明確實名認證的要求,導致用戶在網絡平臺注冊賬號時,相關信息不真實。這就使得網絡侵權主體的身份難以確定,從而加大了確定侵權主體的難度。
另一方面,自媒體平臺中很多用戶模仿著作權人的網絡視頻,同時以熱門音樂素材和相同或相似的創意進行創作。但由于自媒體廣泛性和傳播性的特點,
(二)侵權行為成本低且操作簡單
隨著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移動互聯網終端的進一步普及,智能手機越來越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相關自媒體平臺也不斷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傳播娛樂的新方式。在以簡單快捷為特點的自媒體平臺上,侵權成本變得低廉。用戶在自媒體平臺發布一定的信息操作極為簡單,一部智能手機,一個平臺賬號即可發布一定信息,甚至無需經過審核。侵權人往往以極低的成本侵犯著作權人的利益。著作權人追償時常出現獲得賠償無法彌補其損失的情況甚至贏了官司卻輸了錢。
(三)侵權損失難以估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傳播越來越迅速,同時自媒體用戶遍布各個行業,侵權行為的影響往往呈散射狀,難以把控。侵權作品在自媒體網絡平臺發布后,造成的影響范圍和程度難以估量。在以往的環境下,侵犯著作權所造成的損失主要靠計算侵權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來加以確定。而自媒體具有虛擬性和數字性的特點,在網絡環境中難以通過流量收益、廣告收益等確定具體損失。這一特點也成為現實中維權的困難之一。
三、自媒體平臺網絡視頻侵權責任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用戶傾向于在自媒體平臺以網絡視頻的形式分享生活、傳播信息。這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關于自媒體網絡視頻著作權侵權的問題也愈發嚴重。
(一)自媒體平臺的侵權責任:
網絡視頻著作權的侵權不同于傳統著作權的侵權,其侵權行為的發生大多以自媒體平臺為媒介,因此自媒體平臺就產生了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理論基礎。
在民法角度,自媒體平臺與用戶之間存在合同關系。自媒體平臺能夠持續經營,其主要的營利來源為廣告業務和數據業務,而這些廣告業務與數據業務的來源恰恰是眾多的自媒體用戶。許多自媒體平臺在打開時強行植入廣告,試圖通過用戶瀏覽廣告以收取數據費,這就說明了用戶在使用自媒體平臺時支付了對價的數據費,并不是免費的享受自媒體平臺的服務。因此,自媒體平臺作為經營者,應在自媒體平臺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和注意義務。主要原因是自媒體平臺不同于傳統媒體,平臺上發布的視頻等信息具有自發性、即時性等特點,所以平臺在事先審查方面無法與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平臺一樣細致、嚴格。因此,要求自媒體平臺承擔事前全面審查似乎并不合理,但自媒體平臺也應本著對用戶負責任的態度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一同構建互聯網法治體系。
2.自媒體網絡視頻發布者的侵權責任
這種侵權行為可分為兩類:一是未經過著作權人許可,擅自使用著作權人的視頻;二是發布者雖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但實際使用該網絡視頻的范圍卻遠大于著作權人許可的適用范圍,且該種侵權會造成視頻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遭到損害,這種損害可能是人身方面,也可能是經濟利益方面。
在發布者侵權行為中,除了傳統的未經允許下載后再次發布,擅自改動、剪輯著作權人的作品外,更為普遍的是一種處于法律規定盲區的行為——轉發。如今大多數自媒體平臺都有轉發功能,轉發功能逐漸成為直接挑戰賦予作者署名權的根源。考慮到自媒體的特殊性,著作權人在發表網絡視頻時應到意識到別人對其視頻作品的轉發,因此可視為著作權人對網絡視頻傳播權的默認許可。在轉發網絡視頻過程中,每個轉播的自媒體用戶都是傳播的中轉站,多次轉發后,原創作者往往會被忽略,更有無法查找原創作品出處的情況,這對著作權人的署名權造成極大的沖擊。對于此類侵權行為,通常采用過錯推定,同時讓發布者承擔舉證責任,以此來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并促進自媒體平臺的發展。
四、自媒體網絡視頻著作權保護建議
如今自媒體平臺中的網絡視頻侵權現象十分普遍,侵權人往往未經過網絡視頻著作權人授權,隨意使用和更改著作權人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的網絡視頻,這不僅侵害了網絡視頻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也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然而,由于侵權主體身份難以確定、侵權成本低且操作簡單以及自媒體平臺上視頻傳播速度快且取證困難等實際問題的存在,導致網絡視頻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卻無法得到及時的補償和救濟。侵權人相應的懲罰往往較輕,甚至不會受到懲罰。為使網絡視頻著作權得到相關保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自媒體平臺網絡視頻的著作權進行保護:
(一)平臺用戶增強版權意識
首先,筆者認為應該通過增強網絡視頻著作權人的版權意識,來保護著作權。著作權人應該對發布的網絡視頻通過添加水印、注明法律責任等手段防止他人轉載。另外,著作權人在發現其著作權被他人侵犯后,應及時保留證據,追蹤源頭,以便進行法律救濟時有據可依。
其次,除網絡視頻著作權人以外,自媒體平臺的其他用戶也應該具有版權意識,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在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的前提下,不管主觀上出于何種目的,都不應該隨意下載、轉發和使用著作權人的網絡視頻。
(二)建立平臺自律機制
大數據時代下自媒體平臺中數據資源應用廣泛、傳播迅速,網絡視頻的應用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侵權行為不僅會引發大眾對單個自媒體平臺的信任危機,甚至會影響自媒體行業的秩序。因此,保護視頻版權,減少侵權行為,須引起自媒體平臺得重視。
首先,自媒體平臺應要求用戶進行實名注冊,需驗證載明身份信息的證件并綁定常用手機號方可登錄使用。這為侵權主體身份的確定提供了保證,同時自媒體平臺應嚴格保護用戶隱私,除非確有侵權行為發生,經相關法律部門許可,否則不可輕易追蹤用戶身份,暴露用戶信息。此外,平臺應該完善系統設置,未經著作權人同意,視頻不可下載、轉載和使用。最后,自媒體平臺應該制定相應懲罰機制,通過封號、限制用戶權限、限制功能等手段對侵權人進行懲罰,增加侵權行為的成本,從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
(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切實保護著作權人利益
現行《著作權法》中對自媒體平臺網絡視頻侵權沒有詳細的規定,網絡視頻著作權與《著作權法》中的實體著作權存在區別,侵權主體難以確定,法律救濟途徑仍不明確,侵權賠償數額難以衡量,相關賠償標準不完善等問題使網絡視頻著作權人的權益遭受侵害后無法得到救濟。我國應該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網絡視頻侵權的侵權責任和賠償標準。并緊跟時代發展成立專門的網絡維權部門,在著作權人權利受到侵害后,通過該部門獲得救濟與補償。此外,在發展迅速的網絡時代,侵權證據不易保存,侵權后果持續時間較短,應設置專門的網絡視頻著作權的追訴期限,從而督促著作權人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
【參考文獻】:
【1】趙瑩.自媒體侵權的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6.
【2】劉道遠、王玉潔.“互聯網+”商業模式下自媒體平臺服務商責任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
【3】盛鈞俁.自媒體時代著作權侵權責任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5.
【4】劉洋.論互聯網環境下自媒體著作權保護[D].黑龍江大學,2017.
【5】王小翠,王鶴,王甜,張丹丹,湯婷婷.網絡著作權的侵權責任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29):90-92.
【6】孫文革.淺析網絡著作權侵權責任[J].西藏大學學報,2008,23(3):87-89.
【7】胡穎.網絡著作權的侵權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2.
【8】張玉明.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1-58.
【9】侯碧超.論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J].知識經濟,2013,(7):23.
【10】王琳,王麗丹,杜亞京.論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保護[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002):298.
【基金項目】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自媒體時代下網絡視頻著作權問題研究》(編號:XSKY1912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新怡(1998——)女,漢族,山東德州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