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為
摘? ?要:近年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需求量和質的變化、供給結構變化、集約化管理模式和農業資源配置市場化等新形勢,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進入新常態以來,國家對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重點梳理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問題,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系統認識,另一方面對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糧食安全;保障措施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加劇約束,我國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卻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糧食需求結構變化等新問題也日益突出。促進糧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1? ?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
1.1? ?消費側需求發生重大變化
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逐漸保持中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仍將持續推進。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9.58%,這意味著我國有超過1/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最終使得糧食直接消費總量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而肉禽蛋類的消費量也在不斷增加。膳食結構的改變和對動物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將刺激飼料糧供應的不斷提升。另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對糧食的需求也將產生影響。
1.2? ?城市化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常住城鎮人口呈逐年增加趨勢,從1990年的3.02億增加到2018年的8.31億。與此同時,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參與到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來,截至2018年,中國農民工總數達到2.86億。一方面,城市常住人口和農民工的不斷增加,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另一方面,許多農業戶籍人口不再或者較少從事農業生產,成為城市食品消費者,這對保障我國糧食的供應安全來說均是一大挑戰[1]。
1.3? ?耕地數量和質量下降
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對我國糧食生產的約束越來越緊。我國糧食的高增長和連續穩定增長的實現是建立在農業資源超負荷運行和犧牲生態環境基礎之上,主要表現為:一是許多地區的濕地和草地資源已經發展為耕地,最終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二是當前農業生產技術下,種植糧食是一項高消耗水資源的產業,導致一些缺水地區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三是耕地污染加劇,為了保證糧食增產,我國普遍存在化肥和農藥的嚴重濫用,最終導致耕地質量下降,也對水資源造成了污染。
2? ?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措施
2.1?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和優質發展,對糧食收儲企業來說非常有利。糧食儲存設施的布局,應該重點參考農業規模化生產的布局。一方面可以穩定糧食來源,延伸至上游種植業,另一方面還可以從源頭上保障糧食的質量和安全。另外,利用農業新技術和新設備,提高現代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可以進一步進行集約化糧食產業的生產,最大程度節約人力成本,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
2.2? ?加強新時代專業化農民的培養和扶持
加快制定專業化、職業化農民身份標準,培養新時代職業農民。通過大力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開辟農民培訓渠道,完善農業扶持政策,培育出一批新型農業經營者。以專業化、大規模糧食生產為主要形式,大力加強對種糧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培養扶持[2]。國家應對符合條件的大型糧食種植戶和家庭農場給予更多支持,并探索和實施有利于調動其種糧積極性的特殊支持政策。對完成或超額完成糧食產量目標任務者進行獎勵,加強并帶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2.3? ?建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根據國家農業環境突出重點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各級政府部門應努力加強從源頭上的治理。重點在控制耕地重金屬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地表水過度開采、森林和濕地保護等方面下功夫,合理、綠色、可持續地利用現有耕地。另外,還可以開展多項農業生產試點示范項目,探索農業環境問題治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研究并推行一批符合實際、高效實用的土地治理技術以及耕地質量提升等重點項目的把關。
3? ?結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工業服務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業技術和糧食生產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和進口大國。面對經濟新常態、老齡化、糧食結構需求以及資源環境和生態惡化等一系列新形勢,需要與時俱進,樹立糧食安全新理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 1 ] 王玉茹.“十三五”時期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策略研究[J].經濟縱橫,2016(01):82-86.
[ 2 ] 趙峰,宋學鋒,張杰.地域性失衡、“大國效應”扭曲與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8,38(0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