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霄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已成為當前教學的主題之一,在中職數學的課堂活動中,提升學生數學運用水平、激發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始終是學科教師努力教學的方向,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大多數的學生缺乏對數學思維的直觀認知和抽象理解,加之中職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原因,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困難重重”。因此,針對這一現象,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中職學生數學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展開研究。
關鍵詞:中職數學;能力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數學發散思維能力,是學生對數學問題認知方式的特殊體現,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掌握,并促使學生對問題的解析不僅僅局限于“應該這樣做”的思路,樹立“可以這樣做”的思維能力,從多角度、多方面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從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基礎發展。因此,本文從激活思維創造、引導思維探索以及鍛煉思維能力三個方面,對中職學生的數學發散思維能力的提升工作進行探究。
一、創新教學模式,激活學生思維創造
目前,在中職數學的課堂組織中,大多數教師都按照傳統的四步教學法展開講授:復習舊知、講解新知、鞏固練習、作業布置,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不斷成長的學生來說,很難對數學思維起到激發的作用,故數學課堂的形式應在創新培養、思維提升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發展。
例如,在“集合的運算”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本節中交集與并集的概念、性質,我采用發現式教學和自學法的課堂形式展開講授,并以學校的食堂為啟發對象,將每天的進菜種類為內容,激發學生對交集與并集的創造性思維:
集合A={土豆,鯽魚,油麥,大白菜,西紅柿}
集合B={茼蒿,香菇,豬肉,黃花魚,大白菜}
請問,這兩個集合中購買過相同菜品的設為集合C,那集合C=?你還能從這兩個集合中發現哪些相似的集合,并設為集合D。
學生聽到問題后都紛紛的展開思考,集合C={大白菜}的問題很快被學生解答,面對第二個問題,有的學生將集合D={鯽魚,黃花魚},有的學生將集合D={油麥,茼蒿,大白菜}等等,課堂氛圍極其活躍,這時,我將交集和并集的新知導入課堂中,更易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和理解。通過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轉變,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創造的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構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維探索
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變化,積極構建教學情境,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讓學生自主、靈活地展開對新知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提升,同時,學生在思維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課堂的節奏和問題的方向,充分發揮教學引導的作用,提升課堂活動的組織力度,保證學生的素質發展。
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含義和實際的運用,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構建生活中日常碰見的案例情境,如,牛奶包裝盒上的營養成分表:蛋白質≥2.9g、脂肪≥3.1g;蹺蹺板的場景等,使學生從生活實際入手,調動學生對新知的探索欲望。隨后,我設置一道生活例題:用10米長的籬笆為成一塊長方形的花池,當花池的邊長x滿足什么條件時,花池的面積大于6平方米?讓學生對詞展開思考,引導學生列出表達式x(5-x)>6,演變為x2+5x+6<0。通過生活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展開思考,調動學生問題的探究思維,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設置教學問題,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問題的設置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提升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將課堂問題進行延伸與拓展,使學生展開深層次的思考和解答,有利于鍛煉學生數學發散思維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合理設置教學問題,把握學生學習節奏,以創新、靈活的設問方式,提升學生對數學發散思維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注意設問的范圍,避免超限、超綱的現象,保證學生的思維質量和課堂效果。
例如,在“函數的實際應用舉例”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了解分段函數的概念和圖像,掌握分段函數的作圖方法,為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加深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我設置以下問題:
通過不同類型的問題設置,有效鍛煉學生對函數的思維應用和運算能力,對學生數學發散思維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總之,數學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數學問題的關鍵重點,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情境化的構建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使課堂活動的效能得到保證,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數學的學習探索中,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希望廣大教師,從學生的素質能力出發,豐富課堂教學的活動和形式,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從而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可靠的內在支撐。
參考文獻:
[1]朱明娟.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3).
[2]王蒙.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的現狀分析與途徑[J].青春歲月,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