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次方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巧妙的課堂提問,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掌握課堂提問的方法與策略。為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提問情境,精心設計問題,把握提問的時機,把握好提問的“火候”,多層次、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問題。掌握提問的控制技巧,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創(chuàng)造欲望和競爭欲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引言: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巧妙的課堂提問,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還有一點就是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走神時,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抓住學生的注意,課堂提問就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手段。
教育心理學向我們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提問,既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種藝術。“善問”是教學啟發(fā)性的集中表現,而“善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并有意識地為他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識的寶殿。所以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領性問題,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其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尤其重要,它能打開學生求知的天窗。現在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數學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精心設計問題情境。
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動力,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維,執(zhí)著地探索。例如:提出“2的25次方是幾位數?”的問題之后,學生不怎么感興趣,教師可換一種提法:“某人聽到一則謠言后一小時傳給不知道此消息的另兩人,如此下去。一晝夜能傳遞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嗎?”教師這樣提問,學生馬上就有了解決此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效果就大不一樣了。起先,誰都認為這是辦不到的事,但經過認真運算,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這樣發(fā)問最能讓學生躍躍欲試,又能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受到思想教育。
二、目的明確
按需設問,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根據教學的要求,設計目標明確的問題。如提前測評中的摸底提問、知識理解的啟發(fā)性提問、觸類旁通的發(fā)散性提問、歸納總結的聚斂性提問,還有復習性提問,包括對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和方法的回憶,還有理解性提問、應用性提問、評價性提問等。
三、把握時機,靈活提問
課堂提問應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示出的心理狀態(tài)。提問的契機表現在以下幾處:1.學生受舊知識的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時。2.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3.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時。4.講解知識的重點、難點時。5.探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時,教師可根據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情況,設計最恰當的問題,以調整和改善教與學的互動。
四、留時間思考
及時反映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時間間隔,至于停頓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使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安排合理,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五、形式多樣。面向全體提問的形式應多種多樣,同一個問題,既可以設置成填空選擇題,也可以設置成判斷改錯題;可以是師生的一問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間或者小組之間的互相問答,甚至也應允許學生在適當的時機向教師發(fā)問。好問是學習數學的可貴品質,要加以精心呵護。
六、面向全體。提問還應注意要面向全體,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把回答問題的機會平均分配給全班的學生,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這就要求教師提問要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一)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高深或靈活性大的問題問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經過思考回答出來,有助于啟發(fā)其他學生的思維。基礎題、綜合題的提問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設計要考慮成績中等的學生,這樣做可以吸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認真復習和思考能夠回答出來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二)就近原則,注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學生的認知系統與教師的認知系統是不一樣的,學生之間的認知系統也不完全相同。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設計。所謂“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是由維果茨基提出的,就是介于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后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即為該兒童的可能發(fā)展區(qū)。從大量的教學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屬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教師無論怎樣進行提示或啟發(fā),也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出來。如果問題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范圍,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很快就能解答這個問題,他們就能獲得一種獨立完成思考的能力和成就。
(三)針對性原則,符合學生的性格特征
通過提問,幫助學生發(fā)揮良好的性格特征對學習的積極作用,減少、避免或克服其對學生的消極影響。例如,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可設計一些小問題提問,促使他們隨時集中注意力,對性格脆弱的學生可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提問,使他們在挫折中逐漸鍛煉得堅強起來;對于心態(tài)浮躁的學生,可設計一些需要縝密推理和仔細思考的問題,使他們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耐心思考的習慣。
總之,課堂提問方法多種多樣。在運用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靈活交替使用。教師只有掌握好提問的原則和方法,對教材和學生認真而仔細研究,精心設計,提問才能充分發(fā)揮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116頁.
[2]王金霞,《新課程· 教研版》,龍源期刊網,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