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萍
【摘要】小古文雖簡短精煉,但其含義博大精深,是我國語言文化歷史的燦爛瑰寶,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的積淀。小古文進入小學低年段課堂,為的是能讓學生初步感受小古文的語言魅力,了解祖國歷史悠久的語言文化。那么,如何讓這些燦爛瑰寶在低年段學生的學習中生動活起來呢?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再用輕松好玩的教學方式學習這些趣味橫生的小古文。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小古文;激趣悅讀; 教學策略
“小古文”這個詞一開始是由原《小學語文教師》主編李振村老師提出的。古人用文言文寫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而小古文即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例如,《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嚴格來說,小古文是淺近易懂、篇幅短小,但語言精練、含義深刻的文言文,非常適合兒童誦讀。
學習小古文,就像是讓孩子們坐上哆啦A夢的時光機,讓他們穿越歷史文化的時光隧道,在誦讀中汲取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髓。
學習小古文是學習文言文入門的啟蒙階段,筆者認為對于低年段的小古文教學側重點不應是深入了解小古文的內容,而是通過激發興趣與快樂誦讀,讓他們明白學習小古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進而為學習更高程度的文言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激趣,打開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啟蒙之門
對剛剛接觸小古文的學生而言,小古文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因此,激發學生對小古文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在選擇小古文的學習內容的時候,要從各種實際情況衡量,考慮是否適合該年段的學生學習。在教學的時候,筆者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選擇。
1.聯系季節時令,引發興趣。低年段的課文有部分是跟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有相關的,那么可利用描寫四季的小古文進行插入式教學。如,春入《鄉村》《放風箏》看《雨》,夏日《日時》觀《荷》,秋日賞《菊》看《蘆花》,冬學《湖心亭看雪》和《雪人》,這樣學習小古文既激發了孩子熱愛大自然的熱情,更增添了生活的詩意之美。
2.追溯寓言根源,豐富興趣。寓言故事都有古文背景,在指導學生積累寓言故事的同時,可通過尋找這個寓言故事的根源,進而學習小古文。例如,《龜兔競走》《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都有相應的小古文,通過學習既能引發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又增長了小古文的知識,又積累了歷史人文知識。
3.巧用視頻動畫,提升興趣
低年段學生對小古文的語法特點不了解,這就會讓他們難以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就極其容易產生抗拒學習的情緒。因此,在教學《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地》《夸父逐日》等這些小古文之前,筆者會播放一些關于這些神話故事的動畫視頻給學生們欣賞,讓他們直觀地去了解故事,初步明白故事內容,從而提升他們對小古文的興趣。接著就接縫插針引出小古文內容,學生們就會很感興趣地學習下去。
4.古今交替融合,拓展興趣
年齡小的低年段學生都是特別愛聽故事的,而且這個階段可讀的小古文大多都是講述著一個個經典的、有趣的小故事,為了最簡單且有效地拓展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可以把小古文改編成一個個現代版的小故事學習。例如,采用白話文講述的方式,以此親近小古文,從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例如,給學生講《狐假虎威》這篇課文時,筆者會用角色講演的方法把這個故事演讀給學生聽,請學生來扮演故事的角色,他們看得入神,聽得津津有味。筆者問他們:喜歡這個故事嗎?為什么?(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要回答)想不想知道這個故事的結果呢?既然大家都喜歡這個故事,那我們再來讀一讀古文版的《狐假虎威》,一起找出故事的結局吧。話沒說完,他們就迫不及待、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趣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一段視頻、一部動畫、一首背景樂、一段白話文、一首意境詩,但無論是用哪種方式、哪種途徑來學習小古文,只要能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幾千多年前的故事意境中,激發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小古文的美韻,從而接受它,甚至深深地喜歡它。
二、悅讀,打開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誦讀之門
“新課標”提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古詩如此,小古文也是如此,它們都有音韻美和節奏美,特別適合學生誦讀。在教學實踐中,低年段學生誦讀經典的形式要多樣化,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學習下去的欲望,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小古文的趣味。
1.關注難點,趣味引讀
小古文中有些字詞的古今意思相差太大,低年段的學生會難以理解,有可能會造成學習的困擾。例如,《日月星》中的“日”就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如果在字義理解上理解錯誤,就會成為學生朗讀的障礙。為了不影響誦讀效果,筆者運用了趣味引讀的方法,在關鍵時刻、在學生朗讀的時候,給學生鋪好墊腳石,讓學生輕松地化解困難。其實,這樣的師生引讀在很多小古文的學習上都是很有見效的,這會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切實體會到“學習小古文,一點也不難。”
在教學《雨》的時候,筆者采用引讀的方式故意拖長音,進而誦讀《雨》。“今日——天—陰,曉霧——漸—濃—,細雨——如—絲—。天晚——雨—止—,風吹——云—散—,明月——初—出—。”學生們一聽一悟,再讀便瑯瑯上口,真的非常有趣味。
2.變換形式,多樣玩讀
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教學上,無論什么科目,什么課程,時間一長,再好玩的玩讀方法,學生也都會厭倦,為了使學生在古文朗讀中保持興趣度、保持新鮮感,那就必須要講究方法的多樣性,如,教學《貓捉魚》時可采用“情景演讀,教學《狐貍和葡萄》的時候可采用文白對讀教學,而在教學《陋室銘》的時候則可采用“影視配音讀”的方法。有些語言形式比較規整的小古文還可以用“趣味接龍”玩著讀的方法來進行教學。當然,根據小古文的不同特點,它的朗讀方式也不相同,所謂的好方法就是怎樣才能讓學生讀得輕松點兒、有趣點兒、好玩點兒,在玩讀中品味小古文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精煉美。
3.營造氛圍,熟讀成誦
①課前誦讀,醞釀氣氛。語文課前5分鐘,利用這個時間可以學習新的小古文篇章,也可以溫習舊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進行誦讀。
②師生共讀,樂也融融。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一首小古文,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發現學生閱讀中的實際問題,及時給予指導,或尋找學生閱讀中的閃光之處,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始終保持對小古文的高度興趣,體會到誦讀小古文的快樂。
③重在誦讀,不求理解。低年段學生的小古文誦讀重在“讀得正確,讀得流利,直至成誦。”即可視為完成教學任務。不應作過多地講解,當然,對于興趣濃厚的部分學生可以進行必要的引導,關于內容中涉及的人物典故、歷史事件可以進行簡介,也可指導學生查找、閱讀相關資料。但要一定要提出“不求甚解,但求熟讀”的口號,鼓勵學生閱讀小古文,使他們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逐步把這愉悅的情感轉化為更持久的興趣。
④拓展活動,深度品味。舉辦一些關于小古文經典誦讀要與比賽、歌詠、繪畫、手抄報等不同的形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們更深一層去品味小古文語言的魅力。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改編后,大量增加了經典古詩詞句,為小古文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只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小古文教學會進一步促進文言文的學習,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提高,小古文教學能使文言文教學相得益彰。
朱文君老師說:“如果說經典詩文是高濃度的母語營養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讓小學生在最適合的時間獲得最適合的營養。”如果說語文教學的高低之分旨在創意,那么小古文給語文教師的是最大的創意空間。小古文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燦爛瑰寶,讓我們陪伴學生一起走進這個小古文大世界,為學生——打開那一扇雖悠遠卻經典的漢語之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韓潔.從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看小古文教學策略[J].黑龍江教育·小學,2018(03).
[3]黃蘭娟.小學低年級古詩誦讀教學策略[J].語文天地,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