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運航
一、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不僅要“硬實力”突出,在“軟實力”上也應該重視起來,1978 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后,中國的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也隨之提高。中國企業紛紛出國拓展市場,國外的企業也看好了中國的市場。這時,漢語顯得尤為重要,從而使得漢語學習者愈來愈多,引發了“漢語熱”的潮流。作為傳播媒介的孔子學院應時而起,目前全球已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和5665個漢語教學點,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名,累計面授學員1100多萬人,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吸引上億各國民眾參與體驗。國內設置的國際教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在國外孔子學院的實際實踐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世界文化存在差異,中國的志愿者踏入國外生活,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沖突,這時候,志愿者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招生中,除了本專業以外,也有很多別的專業,例如,漢語言文學、新聞學、英語、旅游管理,甚至一些理科專業,這些零基礎的學生在培養的時候就顯得有些困難。
二、個別院校課程設置的分析
筆者選取了中央民族大學和遼寧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的課程表,從課程表中能夠看出碩士培養過程中課程設置的優點和缺點,結合當代國外孔子學院的教學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建議。中央民族大學的培養模式是“2+1”式,而且在碩士研究生新生入學前一個半月左右就提前上課,課程多為中華才藝、講座、英語,具體有:太極劍、經驗交流會、靳洪剛教授講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同學的職業規劃、舞蹈、馮禹教授講座、統計分析、梁霞教授講座、王覺非教授講座、書法、專業英語、國畫、劉樂寧教授講座、托??谡Z、托福寫作、赴美留學工作經驗分享會。這些為傳播中華文化以及語言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常上課后的課程設置主要有:課程設計與教材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第二語言習得(中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法)、中華文化與文化傳播、國際漢語教學前沿講座、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漢字)、國際漢語教學法及案例分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詞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音)、第二語言習得(英文)、國際漢語教學研究方法專題(三次)、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教學測試與評估、國際漢語教學前沿講座。遼寧大學的課程設置具體為:就業創業指導課、政治、英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習得、漢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中華文化與傳播、跨文化交際、漢語語言學、漢語語言要素教學、漢語技能教學、漢外語言對比與偏誤分析、當代中國專題、中國思想史、東北亞國別史、外國教育心理學、教學設計與管理、漢語教材與教學資源利用、漢語測試與評估、中華文化技藝與展示。從以上兩個大學的課程設置來看,教學內容涉及很多的領域,培養的模式看似很完整,但是在學生實踐中也會有所脫節。國外的課堂教學是多變的,教育方式是迥異的,在課程設置里文化所涉及的方面多集中于中華才藝,對于國外主要區域的文化所涉及的課程是非常少的。
課程設置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程設置直接決定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每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大致都是一樣,涉及語言本體、教學法、案例分析等方面,兩所學校的課程設置中,語言本體和教學法占了很大的部分,中央民族大學的講座十分豐富,但是學生的親自實踐而學到專業技能更是重要;英語一直都是培養的重點,因為英語是出國后的第二語言,但是英語的設置僅僅在暑假期間短時間設置,在正式開學后則沒有設置。遼寧大學里對語言本體以及教學法也是非常看重,文化的設置也顯得單薄,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際以及中華文化,涉及內容比較淺薄;英語課程設置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三、文化的重要性
兩所學校課程設置中涉及文化的內容都是相對比較少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包含了傳統語言文字、思想、禮儀、習俗、傳統才藝等諸多方面,但是目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多傾向于對一些簡單中華才藝的掌握,如,書法、剪紙等,而真正重要的文化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掌握,大多數都只是為了志愿者選拔而進行的短期學習,這種現象則不利于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漢語教學不是單純地獨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部分結合進行的,在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采用中國文化教學則更具有趣味性,即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又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精神,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的文化,例如,在教學中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到了詞匯,掌握了語法,練習了句子,了解到中國人的邏輯和智慧,最終達到我們想要得到的效果。不僅要掌握中國的這些文化,志愿者是走出國門到達另外一個文化不同的國家,志愿者的培訓還是比較單薄,很容易在異國他鄉產生文化休克,這時候提前了解國外的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曹霞在《淺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文化素養的培養》中談到“文化是廣泛的、復雜的,它主要包括以民族價值觀念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文化素養的形成則是一個長期的、自我陶冶和重塑的過程”。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優秀的文化在我們一代又一代中悄無聲息的傳播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四、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占比較小
在兩所高校中,課程設置一目了然,傳統文化占比較稀少,而在國外的實際教學之中,這些文化是最能展現中國文化的部分。無論是國家出臺的本專業培養方案還是本校指定的培養方案,在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上都應該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比較稀少
中國素來都有文化之邦,孔子的“禮”傳至今日而不衰,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實際的活動體驗之中能夠感受到這種文化內在的含義,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書上的知識,現實的模擬活動更能加深印象,獲得較好的體驗感。
(三)培養年限的限制
大多數學校都是兩年制教學,也有部分學校是三年制教學。兩年制教學:一年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一年在課外進行實踐,這就導致本專業碩士研究生要在一年之內學完所有的課程,但是有些學生本科專業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差別很大,所以在學習起來各種專業知識的時候會顯得更加勞累。所以出于時間限制,培養單位關于傳統文化的設置就相對來說比例較小。
(四)師資力量的匱乏
中國目前傳統文化教師非常稀缺,現在是高科技發展的時代,所以很多人都熱衷于理科類,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則不太重視。現在
五、建議
(一)完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方案
2009年國家頒布最新的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方案,但是到目前為止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發展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候國家經濟在世界的影響力變強,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需要加強,所以培養方案要隨著國家發展的需要進行改變,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二)增加文化類課程
文化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自己國家的文化,而且在國外的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結合文化去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內在素養和自信,也有利于文化的溝通和交流。在課程的設置中可以增加文化類課程,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自己國家文化的保存和傳播。
(三)完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不僅僅限制于中國傳統“填鴨式”教學,也要讓學生進行體驗,增加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的活動,例如,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茶文化體驗等。
(四)拓寬學生選擇范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增加選修課程設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優缺點進行選擇,有些學生天生就五音不全,就不能強迫學生去學習京劇,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盡可能多地開展一些文化選修活動,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掌握,可以讓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去選擇一門傳統文化去學習并掌握熟練,這樣可以更人性化地培養學生的特長。
(五)優化生源
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招生的時候,可以適當限制一些與漢語國際教育差異大的專業報考,既有利于培養單位的培養,也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能夠盡可能地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促進本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霞.淺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文化素養的培養[J].漢字文化,2011,(05).
[2]陳欣.文化課程學習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03).
[3]劉頌浩.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中的若干問題[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3,(04).
[4]宋志明.文學文化課程學習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