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開全
摘 ?要:本文主要從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意義角度出發,闡述了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措施,并從不同角度角度進行詳細分析,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性地運用不同教學模式,從而為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在新時期環境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積極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有效性提升,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依照數學教學的特點和小學生綜合水平來加強教學方法的創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為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奠定基礎。
一、借助學習材料,創新課堂教學
課堂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習材料,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提問,充分體現開放、創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改變經典的以長度單位為學習材料,用正方形紙為本節課的學習材料,讓學生經歷猜猜——畫畫——數數等過程,幫助學生認識小數的意義,建立小數計數單位的模型,滲透數學思想。比如,在教學“平面四邊形的面積”時,充分利用格子紙這個學習材料,改變以往教師提供單一的平行四邊形剪拼活動,學生利用格子紙,自己創造研究對象,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創新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助于學生從面積的本質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思想的培養。再比如,“觀察物體”,依次提供給學生有層次的三視圖,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發現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二、從生活實際出發,構建“四味”課堂
所謂“四味”課堂,指的是課堂應該有趣味、有深味、有數學味、有余味。以下,筆者僅以“角的初步認識”這堂課為例,進行簡要論述。
第一,有趣味。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自制數學繪本,創設有趣味的童話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創設角要去外婆家,通過識別各幢房子前不用圖形來辨別外婆家,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通過不同圖形辨認發現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整個童話情境貫穿課程始終,讓學生在高昂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
第二,有深味。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們經常糾結“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無,與兩邊的長短無關”這個知識點要不要講,如果要教內容太抽象孩子沒辦法很好地理解,如果不教經常會作為考點。筆者經過一番思索,在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矛盾,通過外婆家如火如荼進行的角的大小比較,通過兩次不同層度角的大小比較,讓學生用活動角擺一擺,用重疊法比一比及電腦博士的演示等方法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第三,有數學味。數學繪本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整節課中滿滿的數學味還需要用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器具來充滿,比如,用兩支鉛筆擺一個角、說說生活中的角、動手繪出心目中的角組成的美麗圖案等等,讓學生在擺角、說角、繪角中深化對角的認識。
第四,有余味。一堂好的課,應該是讓人回味無窮的。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語言,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維的方式,都應該給學生留下深深的印象。而只要實驗了前“三味”,課堂教學的“余味”也就有了。
三、構建扎實知識系統,培養創新思維
實際上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安排比較松散,對于學生來說那已形成系統性,所以就需要教師輔助學生養成建立知識系統的習慣。首先是建立錯題簿,傳統教學中只發揮了錯題簿加深學生印象的作用,而沒有深究到為什么會做錯、如何避免犯同一種錯誤,例如,在“分數”章節教學當中,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沒有通分;(2)計算錯誤;(3)分母公倍數錯誤;(4)馬虎。通過對學生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就能夠針對出錯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加強。
另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復習回顧的習慣。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內容后,讓學生總結兩種圖形之間的相關性,并且觀察運算、公式等方面是否具有聯系。同理,在學習“圓形”和“扇形”內容后讓學生自行在筆記本上總結。
四、設計創新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起步階段,大多有好動的特點,因此教師應當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這一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課堂中做些小游戲或者小實驗,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性問答活動,以學生最關心最喜歡的內容為問題,來挖掘背后所存在的數學現象或蘊含的數學專業知識,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加感興趣。教師也要根據不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動手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來促進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從而以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思考可學習的權利,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太琴.架起現代與經典的橋梁——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7(11):50-51.
[2]呂安偉.關于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活動[J].考試周刊,2018(25):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