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頌
摘 ?要:“高效”是相對于“無效”和“低效”而言的。在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構建高效課堂,已然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的基本認知和普遍共識。所謂“高效課堂”,指的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最優化教學效果的課堂。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是衡量高效課堂是否得到了有效構建的重要衡量標準。本文就對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這一問題淺談一二,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導入;信息技術;合作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以“聽者”的身份被動地對教師所講授和灌輸的知識進行全盤接收,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而要想讓初中語文教學走出低效化的樊籬,教師就需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前提下,對傳統語文教學的模式、方式與方法進行積極的調整優化,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從而構建出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語文課堂。
一、注重課堂導入,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就是苦求之后心靈火花的迸濺。因此,為了促進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就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具體內容認真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對導入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上課之初便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將學生的思緒聚焦到課堂中來,使其快速進入角色,以便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輕松開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以《木蘭詩》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都知道我國歷史上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穆桂英!”“梁紅玉!”“馮婉貞!”“花木蘭!”……之后,我繼續說道:“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千古,唐代皇帝更是追封花木蘭為‘孝烈將軍’。最近,美國迪士尼公司還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接下來,我利用課件播放了影片《花木蘭》的片段。隨后,我引出了新課:“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其實這一故事的流傳應歸功于一首民歌。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如此導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又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新課內容,可謂是快捷高效。
二、運用信息技術,增強語文教學形象性
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語文教學必須加快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步伐,這樣才能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生機活力,才能為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好知識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將抽象的語言文字以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將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豐富其感性認識,實現語文人文性與多元信息性的有效碰撞。
在《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通過一群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茂騰騰的陜北后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壯闊、雄渾、激越、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情。但由于安塞腰鼓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遙遠,單憑口頭講授無法彌補這一生活缺陷。于是,在課堂上,我運用信息技術展現了安塞腰鼓的圖文資料,引導學生對其歷史淵源、文化特征、社會影響等進行了多方面了解。當學生看到一張張優美的圖片和一幕幕精彩的場景時,學生便會不自主地聯想到陜北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這便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實現了語文人文性與多元信息性的有效碰撞。
三、開展合作學習,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始終處于一種“高耗低效”的狀態,其中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學觀念的落后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語文教學要想走出困境,教師就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文學習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是新課標的精髓和新課改的本質所在。
在教學《社戲》一文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供學生交流探討:(1)課文題目是“社戲”,但作者卻用了大量的筆墨寫了戲外的天地,你怎么看?是不是偏題了?(2)看戲前,“我”經歷了哪些波折?(3)找出第10自然段中的動作描寫,并結合上下文做具體分析。(4)在看戲歸來的途中,我們偷豆吃,當時覺得豆很好吃,回來再吃豆,為什么又覺得不好吃了?(5)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剖析,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使學生領會了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啟發了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興趣激發是核心,情境創設是重點,能力培養是主線,高效教學只有緊緊圍繞這三個關鍵點展開,并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前提下,積極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優化,才能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劉友勝.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7(24):20-21.
[2]王姝.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J].課程教育研究,2017(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