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 ?要:小學中開展音樂教學,能夠很好地調節學生心情,可以陶冶情操,傳唱紅色經典,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發展先進文化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學音樂課一直以來不被學校和家長重視,在小學教育中音樂課所占的比重比較小,而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音樂發揮最大的光彩,是每個音樂教師所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作者就以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措施探究為題,提出以下觀點。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多媒體;情景課堂
現如今,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不斷深入,小學音樂教學在小學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漸上升,小學音樂教學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而如何很好地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質量是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對小學音樂教師教學的挑戰。筆者根據自身實際,結合教學經驗,對提高小學音樂課堂質量提出以下看法。
一、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近些年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之中,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說,音樂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對現有作品和教學內容的聆聽,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各個感官來對音樂進行感知,能夠幫助學生對音樂作品有著更好的理解。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音樂結合進圖片或者視頻中,將抽象的音樂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這樣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對音樂有著更好的理解,還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
例如,《盧溝謠》這首歌曲,《盧溝謠》雖然說只有8句話,沒有豪言壯語和空洞的口號,而是用簡單、清新、貼切的語言,呈現盧溝橋地區的千年歷史畫卷。小學音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先了解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創作的背景,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盧溝橋及盧溝橋地區的美麗風景,讓學對歌曲的背景及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歌曲中所描述的景象。之后再通過小學音樂教師教授學生一些樂理知識,讓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這首歌曲。這樣一來,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調動學生個個感官對音樂進行欣賞,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對所學音樂內容的故事背景有所了解,還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情景課堂加深音樂的理解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不能夠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所學知識,不能夠積極地發揮小學生的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導致了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致使教學質量下降。然而利用情景課堂這一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學音樂教師也應該積極地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情景課堂這一教學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課堂背景,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來吸引學生們學習,從而提高音樂的課堂效率。例如,《森林狂想曲》這首音樂,小學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幅畫面,“假如你現在置身于一片森林之中,四處都是高聳入云的參天大樹,地上長滿了青草,美麗的花朵漫山遍野都是,還有小溪流在旁邊流過。”在學生想象完之后讓學生聽《森林狂想曲》這首歌,向學生們提問:“這首歌里面都包含著什么聲音啊?跟你們想象的一樣嗎?能猜到都用了什么樂器嗎?”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情景課堂教學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
三、生活化教學提升音樂素養
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音樂作為一種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其主要的根源依然是來自于生活。小學音樂教師應該認識并重視到這一點,將音樂教學融入到生活之中,在音樂和生活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發展不夠成熟,但是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很強的模仿能力,將生活和音樂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欣賞《美麗的家鄉》這首歌曲的時候,小學音樂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你們家鄉有什么美麗的事物嗎?有什么特色嗎?”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來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之后再讓學生試著根據所學內容進行仿寫,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音樂和自己的家鄉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去融入到這種生活化的音樂中,從而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為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不僅僅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為學生以后音樂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娜.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J].好家長,2018(39).
[2]趙艷杰.小學音樂綜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存閱刊,2018(1X):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