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芙蓉
摘? 要:閱讀在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閱讀教學是小學學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是閱讀,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尤其在新課標實施以來,側(c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而閱讀能力作為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其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策略,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言語文字,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教學積累,淺談幾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較為落后? 部分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時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落后,往往只是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語文課文內(nèi)容的閱讀之后,填鴨式地向?qū)W生介紹一些相關(guān)的寫作背景以及重要的字詞等語文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盡管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以及語文涵養(yǎng),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積極性,影響學生日后進行語文閱讀的效果。 (二)并未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仍然是小學語文教材以及語文教材后推薦的一些經(jīng)典書目。這些教材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以及文學涵養(yǎng)具有積極的意義,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語文教師陷入了語文閱讀教學的誤區(q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僅僅把閱讀的范圍圈定在語文教材以及推薦書目之中,并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以及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指導。學生個體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客觀差異,因此,每位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會存在差異。在小學階段,學生受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的影響,興趣愛好對他們的學習以及閱讀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科學地制定閱讀教學目標? 科學地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引著教學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學目標更是要在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所體現(xiàn)。在知識與能力層面上,主要是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領域,使其掌握自主思考等語文應用實踐能力;在過程和方法層面上,要求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上,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教學內(nèi)容所體現(xiàn)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結(jié)合新課標要求與學生實際學情科學地制定閱讀教學目標。
(二)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對小學生而言,進行語文閱讀學習的一個重要驅(qū)動力就在于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形式有趣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興奮、激動心理,讓其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同時,良好的閱讀氛圍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班會課上提倡大家每周從家里帶一本書回校,并放到班級的閱讀角,從而讓班級內(nèi)的同學可以自由閱讀。讀同伴的書,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積極地引導班級的學生攜帶各自喜歡的書籍到班級,由于學生之間有著較為親密的關(guān)系且性格特點較為相近,因此所攜帶的書籍可以有效激發(fā)全班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距離,增進學生間的友誼,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三)學法指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正如培根說過的:“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習慣?!遍喿x教學亦然,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四)加強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背誦十分重視,但在現(xiàn)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是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走出課文,擴展視野。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言語文字的優(yōu)美。
(五)安排課外閱讀,實現(xiàn)閱讀積累 課外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補充,廣大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課外閱讀的作用。只是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還需要進行一些改進,與學生的興趣進行更緊密的結(jié)合。有些書籍很經(jīng)典,但過于深奧或過于幼稚,與學生的興趣點不符,課外閱讀就會淪為形式,就算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很多也是敷衍了事。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在推薦書目時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有所側(cè)重,讓課外閱讀更有效,更有助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知識。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閱讀教學的意義極為深遠。教師要注重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有趣情景,營造良好閱讀氛圍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還要加強朗讀訓練,安排課外閱讀,以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積累知識,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