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摘要: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閱讀與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本文主要從“合理閱讀指引,提高寫作興趣”“廣面閱讀積累,拓展寫作范圍”“深度閱讀感悟,豐富寫作內涵”三個方面入手,針對小學語文教育中課外閱讀積累對寫作的影響進行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寫作興趣;寫作范圍;寫作內涵
在小學教學中,寫作作為語文一個重要的教學模塊,往往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但長期以來,小學生在寫作方面不如人意,學生無情可抒、無話可寫,寫出來的文章缺乏個性,整體組織語言能力薄弱。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積累,可以為寫作提供靈感和素材,但課堂上學生接觸的書籍是有限的,要真正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還要從課外閱讀抓起。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小學語文教育中課外閱讀積累對寫作的影響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
一、合理閱讀指引,提高寫作興趣
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有著良好的閱讀基礎才有可能寫出優秀的文章。因此,想要讓學生寫好作文,閱讀要先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積極給予學生閱讀上的合理指引,以此達到以閱讀推動學生產生良好寫作興趣的這一效果。
例如:某次的作文練習需要寫一篇關于父愛的文章,但學生普遍感覺這類寫作話題太常見了,沒什么好寫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寫作興趣不甚高漲,針對這一情況,我及時調整了教學策略,改為先引導他們閱讀吳冠中的《父愛之舟》,并從人物背景、動作細節等方面向他們描述了其中父愛如山般的真摯感情;以此為基礎,我又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認真回想生活中爸爸是如何在默默地向自己表達關愛的。這樣一來,學生們生活記憶的大門就仿佛被打開了,他們紛紛仔細回想生活細節,并從中發現了許多平時不常在意的行為,像“睡覺踢被子后爸爸會給自己重新蓋上被子”“雨天打傘父親把傘偏向自己,他的后背卻都被雨水打濕了”等等,通過回憶這些生活上的細節,孩子們內心對于父親的真摯情感被極大地喚醒了,以此為基礎,其寫作靈感也自然而然地涌現了出來,也使得他們對于寫這類型的文章充滿興趣。通過合理的閱讀指引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預期目的得以輕松實現。
二、廣面閱讀積累,拓展寫作范圍
閱讀是一個不斷吸收、積累的過程,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小學生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和成人一樣有機會體驗到更多的社會生活,而閱讀給予人的恰好是他人的間接經驗。“人讀等身書,如將兵十萬”說的正是多讀書的好處。對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廣泛閱讀不斷積累寫作素材進而不斷擴展自身的寫作范圍。這種以讀促寫的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最終學生的寫作水平及其質量。
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習作教學中,作文要求寫民風民俗,引題是“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請將你調查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一遍習作”,針對這一寫作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不必急著讓學生進行具體作文的寫作,而是可以引導他們在寫作之前先去閱讀《世界民族風俗與傳統文化》《風俗通義》等書籍,促使學生們在閱讀這些書籍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地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風俗習慣;以此為基礎,再進一步要求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以及獲得的嶄新認識去重點描述某一區域的特殊傳統習俗。在經歷了廣泛的閱讀之后,學生們的視野范圍得以豐富與擴展,自然寫出來的作文質量也能很好反映這一點,像其中一名學生這樣寫到:“在德國人的婚禮上,參加親友婚禮時都會自帶一些碗盆,然后在婚禮上全部砸碎,他們這樣做,是希望新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會有煩惱,并且能夠如膠似漆,長長久久;而法國人的婚禮與我們有點相似,雙方家屬先見面,然后訂婚儀式,最后結婚,這簡單仍不失浪漫。”雖文字用詞略顯粗糙,但對學生們來說卻是一種知識的增長、文化的傳遞,這些都將轉化為寫作素材不斷地擴大他們的寫作范圍,促進其寫作水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
三、深度閱讀感悟,豐富寫作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和人文性的通義,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既是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兩者是統一的。從目前寫作來看,由于學生尚小,沒有豐富的閱歷和情感作為寫作素材投入其中,同時,課本內容也十分有限,進而寫出來的文章缺乏感情,空洞無味。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想提升學生的寫作內涵,豐富文章情感,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大量深入的閱讀中剖析主旨,讓學生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以此一步步促使學生們自身寫作的文章也能漸漸有更加深厚的內涵。
例如:在一次佳文推薦會上我給大家講解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故事,并向學生們一一分析了作者海倫·凱勒每個階段的心理活動,期間還與學生進行了適當的角色互動游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們清晰的了解了海倫·凱勒這一人物形象,知道了其堅強的毅力、強烈的意志,大大深化了對整本書的閱讀理解。
而在隨后的讀后感寫作活動中,一名學生這樣寫到:“我想去見她,我深深地被她身上的意志征服,在那樣的情況下,她能從死亡的陰影下爭取陽光,樂觀面對自己的生命,而這樣的生命才真的是偉大而值得驕傲的。”看完這樣的文字,我驚訝了,同時也很欣慰,看得出來,通過深入的解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一文本,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更加深刻,這就使得他們在寫作時情感自然流露,也賦予了所寫文章更加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而這恰恰正是我們作文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由此不難發現,深度閱讀對學生寫作的質量提升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也正是通過這些故事的閱讀,向學生傳遞了正能量,有利于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正直勇敢的心理。
結語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的不斷積累對學生寫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引導、廣泛的閱讀、深入的分析來帶動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質量,從而達到會寫作、寫好文的目的和效果。同時,這也是一項長期堅持、循序漸漸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合理引導學生閱讀方向,腳踏實地的開展課外閱讀工作,相信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學生的寫作水平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丁海珍.淺析課外閱讀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2015(2):43-43.
[2]馬耀紅.淺析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 學周刊, 2018(5).
[3]廖怡琴.借助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J]. 小學教學參考, 2018, 885(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