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國
摘要:隨著新課標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學階段的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科素質的培養,信息技術學科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重要學科,肩負著教授學生基本信息技能,培養中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任務,對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和今后學習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教師要完成培養中學生信息素質的教學任務,需要努力建設高效的教學課堂,提升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以保證信息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對中學生進行信息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學;教學效率;效率提升;方法
中學信息教師應認清高效的信息課堂教學對中學生信息素質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中學信息教師應努力學習專業教學知識,結合先進教學理念,針對教材精心備課,設計信息新課知識“導入”設計,引導學生高效進入信息新知識學習的狀態,此外,教師還應靈活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過程中對信息知識實踐運用,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以長期保證高效的信息課堂教學效果。
一、結合先進教學理念,針對教材精心備課
教材是中學信息教師開展信息教學活動的內容指導,中學信息教師應在尊重中學信息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并基于中學學生的信息基本學情和年齡等基本特征,進行新課知識“導入”的精心設計和對教學活動方法的適當選擇,為高效開展信息教學奠基。
例如,教師在進行“程序與程序設計”課程內容備課時,教師考慮到學生,經過第一冊第一章的學習,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已經形成了習慣,熟悉常見的應用軟件和常規的教學環境,為進一步學習計算機程序設計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結合教材基本內容,教師發現程序設計本身的教學內容條理性、實踐性、綜合性強、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掌握程序設計的語言、熟悉問題的相關的背景知識,因此,就一般學生而言,學習的難度仍然很大,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撥作用尤其重要。因此,教師利用多年教學經驗整理出的程序學習入門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都圍繞數據進行操作”,由此引導學生了解程序的概念。另外,教師為讓學生明白程序在計算機中的作用,準備了多個情境,如“計算機硬件和系統相當于田里的機器,機器后面掛著什么配置,就會有什么功能,比如耕地的配置,播種的配置,這些配置就相當于計算機里的程序。配置依靠機器進行工作,同樣,程序依靠計算機系統進行工作,就是顯示界面和進行數據計算。”等,然后教師準備了讓中學學生通過對簡單游戲程序的運行初步體驗程序在計算機中的作用。通過觀察由于修改程序的部分參數而引起程序運行結果的變化,感受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與方法。以此為中學學生初步學習程序設計和教師進行程序設計的高效教學打下基礎。
二、活化高效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中學信息學科的特殊性,中學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高效學習大部分依靠興趣的驅動,因此,中學信息教師應設法激發中學學生信息學習的興趣。高效的教學方法不止一個,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也不必拘泥于一種,為了達到更為高效的教學效率,中學信息教師應活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如不同教學方法的組合運用,以全方位激發中學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信息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進行“程序的順序結構”內容教學時,教師首先用復雜數學問題的算法進行情境導入,通過鼓勵學生通過賦值語句、輸入輸出語句的學習進行復雜的數學問題計算,并從中體驗程序順序結構的執行流程。在講授基本語法規則后,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將不同信息素質水平的學生分為一組,通過高效的小組交流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通過程序設計完成復雜數學計算的編程任務。在各個小組成員均學會了基本語法的運用和程序順序結構的執行流程后,教師又開放了一個程序設計任務,讓學生通過競賽編程的方式為小組贏得最佳編程小組稱號,有效提升了小組編程的速度。在保證整體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鼓勵學生實踐運用,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同其他學科一樣,對信息課堂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中學信息教師為保持學生對所學信息知識的記憶,應鼓勵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和假期時間,對信息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實踐,以長期保障信息教師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中學信息教師應注重構建高效課堂對學生學習信息知識的重要性。并結合先進教學理念,精心備課,活化高效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鼓勵學生實踐運用,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從多方面、多維度提升信息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包黎峰.談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165-166.
[2] 戴永紅.淺議分層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16):90.
本文系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8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統一平臺的縣域智慧教育應用環境整體構建研究與實踐》暨德化縣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9年度專項課題《依托縣域智慧教育平臺構建智慧校園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DHJYXXJS-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