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陽
摘 要:貧困問題制約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涼山州是我國貧困人口聚居地區,其貧困多與內生性所致,主要因:社會發育層次低,生產力水平低;勞動力整體素質低;傳統舊觀念束縛,不良習慣制約。解決脫貧問題因根據涼山實際情況,從人力貧困的幫扶;環境貧困的幫扶;資本貧困的幫扶著手,從而實現“脫真貧,真脫貧 ”。
關鍵詞:涼山州 內生性問題 精準扶貧
一、內生性貧困表現
1、社會發育層次低,生產力水平低
20世紀50年代,涼山彝族人民在中實現了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政治制度方面的變革。然而經濟的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性,政治制度的變革雖然使涼山人民享受到政治上的平等,但其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落后狀態,生產力水平也在較低水準,想要徹底實現貧困“摘帽”,還有待加強經濟建設和生產力強度。在涼山腹地,其下層社會中農作物產量低、糧食缺乏是其普遍現象,據調查,其平均每畝產量僅在100斤左右,邊際地區稍好一點,平均每畝產量也僅占120-130斤。對于其在畜牧業生產經營方面,靠天養畜現象嚴重,牲畜數量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而整個涼山也是處于較低水平的自然平衡狀態下。
2、勞動力整體素質低
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校接受教育的時間短。根據此次調查,在彝族人民居住較多的地區普格縣西堰村,其177位成人中,文化程度分布不均,且低水平人數占大多數,其中中專畢業生6位,高中畢業生5位,初中畢業生51位,小學畢業生73位,文盲半文盲42位,全村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4.3年,遠低于全國水平。
勞動力生產技能原始化,與現代生產技能脫節較重,反貧困的能力和手段有限。在涼山彝族地區,人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以及經濟生產方式大體上無差異可言。并且在生產技能方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尚且僅能掌握簡單、原始的農業以及畜牧業生產技能,然而這些原始簡單的技能是很難跟上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的。
據統計,彝族所占涼山每年外出務工人員比例很小,歸根結底,除文化程度低下、生產技能原始化等因素外,其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和語言交流方面的障礙等因素也是影響涼山彝族地區勞務輸出的較為重要的原因。
3、傳統舊觀念束縛,不良習慣制約。
涼山因彝族聚居,其文化思想還在較為落后階段,深受傳統舊觀念束縛,其重商觀念淡薄、消費觀念也極為落后。兩句話可形容涼山彝族人們的生活觀念,其一,“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羊為御寒,養雞為換鹽巴”;其二“喝在酒上,穿在銀上,用在神上”。因其落后的觀念思想,涼山彝族地區長期處于一種低水平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中,且缺乏進一步發展的物質積累觀念。再加上該地區吸毒、艾滋病傳播等現象廣泛,更加限制了其脫貧進度。
二、扶貧措施
(一)人力貧困幫扶
1 、提高醫療補助,增加醫療投入
涼山彝族地區農村醫療點和醫務人員逐年下降,醫療成本增加,且在2018年該地區僅因病、殘致貧的人口就達3. 5萬余人。因此,政府應加大鄉村醫療點的扶持力度,使得彝族群眾在得病后能就近及時得到救治,同時應通過調整農村合作醫療政策,來提高合作醫療的報銷比例。在大病保險制度方面,為加強貧困戶、殘疾人重大醫療救助,可提高大病保險報銷比例以及開展特殊病的救助和防毒防艾工作。
2、加強教育培訓力度
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由于涼山彝族地區相對貧困,導致很多有教學經驗,教學質量好的老師,在當地從事幾年教學后,往往都會離開。因此地方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時增加硬件設施,解決貧困兒童基礎教育及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語言障礙的存在在接受教育方面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應該突出“雙語教學”,為進一步擴大雙語教學規模,應須安排一部分資金來輔助加強雙語教學師資建設,使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雙語教育,減少民族間的語言交流障礙。
根據貧困農戶的實際情況,對農戶進行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力技能,使他們擁有更多樣性的經濟來源與方式。對于從事農業工作的勞動力,應加強農業技能的培訓,如烤煙種植技術和山羊育種技術。對于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如彝族傳統手工技能就業或創業技能培訓;對于計劃外出就業的勞動力,應對其進行就業培訓,令其有更多的就業選擇來維持生計,如電焊工、餐飲服務、家政服務等。
(二)環境貧困幫扶
涼山彝族地區中由于環境因素造成的貧困占比約50%。這部分貧困農戶主要居住在2200-2500米的半山和二半山區,生態環境惡劣,耕地資源醫乏,自然災害頻繁。由于居住環境惡劣,該部分貧困戶很難實現就地脫貧,建議進行易地搬遷扶貧。在搬遷順序上應先搬貧困程度深,受災害威脅大的貧困村或貧困戶。在安置中應充分考慮民族文化和搬遷后的收入來源。對于漢化程度較高的彝族居民,可依托條件較好的漢族聚居區進行安置;對于漢化程度低的彝族居民,應提前做好安置規劃,將其集中安置在一起,同時做好相應的建設規劃,充分考慮好醫療、教育、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搬遷后的再就業以及經濟收入問題。
(三)資本貧困幫扶
資本貧困主要包括自然資本貧困、物質資本貧困、金融資本貧困以及社會資本貧困。自然資本方面的貧瘠,應加強建設其生態環境工程,并實施土地資源整治,防治耕地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的生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
物質資本貧困主要是由于貧困戶擁有的住房等固定資產以及其他財產等處于較低水平,從資產收入等物質資本上產生缺乏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應對貧困戶危房加快進行改造,提高其居住條件,使其邊際效用滿足感進一步提高。
金融資本貧困是因為家庭現金收入缺乏造成的貧困,針對該種貧困,主要應先考慮增加貧困戶收入,如制定特色產業、勞務輸出等?;虺闪⒇毨мr戶資金互助合作社,由村委會審核和擔保,為貧困農戶提供小額的信用貸款。
參考文獻:
[1]吳豐鍵,葛宇航、馬九杰,精準扶貧時期財政扶貧與金融扶貧的績效比較——基于扶貧對象貧困程度差異和多難貧困的視角[A],中國農村經濟,2019(7)
[2]彭瑋,我國精準扶貧的階段特征、現實困境與政策創新[A],中國農村經濟,2019(5)
[3]陳秋紅,栗后發,貧困治理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多重摩擦和調適——基于廣西G村的案例分析[A],中國農村經濟,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