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要: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快速推進的背景下,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成為各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積極推進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臨不少問題,必須認真反思,積極應對,不斷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課;挑戰與對策
引言
如何進一步優化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各高校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立德樹人,是各類學校的神圣使命和責任擔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因此,了解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提出破解之策,對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培養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才培養的發展要求,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
1.1課堂教育吸引力弱化
思政課大多是理論知識,大部分高校老師在上課時照本宣科,單純地講解書本理論知識,大學生在上課時容易感到枯燥。而且,這些課程全都是干巴巴的文字,沒有趣味性,缺乏實用性,使得大量的大學生對思政課沒有興趣。因此,大學生在上課時就會被手機所吸引,或者在思政課上去做其他事情?;诖?,高校應該想方設法增加思政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1.2課堂教育實效性降低
大學生作為對新鮮事物和熱點消息非常敏銳的特殊群體,每天會面臨海量信息,而新媒體時代的信息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容易對大學生的三觀產生沖擊,在網絡監管和過濾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使得思政課的教育效果弱化。
1.3理念陳舊,教學力度不夠
新媒體已成為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工具,且已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但很多教師卻并未能基于當前社會發展形式,積極轉變教學思維,改善教學模式,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再加上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因素,使得課堂所教授的理論內容無法應用到實際過程中,實踐機會過少,也進一步導致了“學以致用”無法實現。
2.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優化對策
2.1借助新媒體把傳播知識與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結合起來
手機已經成為日常必備的工具,微信、社交軟件、娛樂游戲等已經和生活融為一體,教師在過去對于信息掌控的優勢已經逐漸瓦解,如今教師和學生一樣都只是信息的接受者。網絡媒體中的受眾,身份雖然趨同,但對于核心價值觀還處在形成的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如果有思政課教師及時的針對性的科學剖析和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化解網絡中多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辯證認識網絡工具是一把雙刃劍,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優勢特點,將科學理論知識和互聯網工具緊密結合,不僅科學解讀新媒體中的各種現象,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而且幫助學生緊跟新時代步伐,做時代新人。新媒體的產生催生了“碎片化閱讀”,大量簡短卻帶有強烈色彩的信息輸出與輸入,沖擊著受眾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有時即使是一些只表現出事物的某一面的“只言片語”,卻也使得“快餐文化”大肆橫行,“標題黨”和“水軍”層出不窮。而年輕的大學生閱歷資歷都比較淺,看待問題的方法還沒有系統形成,很容易產生價值觀上的混亂,走偏走歪,虛無歷史。思政課教師只有從“碎片化”信息的輸入方面進行解讀,實際聯系理論,才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比如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摩擦”,如何辨識“低級紅”和“高級黑”,還有就是對于微博等新媒體上的一些不實言論,都要求思政課教師善于應用辯證的思維方式通過線上平臺課堂及線下的課堂討論等去分析和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系統的價值觀念,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2.2借助新媒體使課上及線上線下聯動教學
在線課程與混合教學模式的開展能夠有效聯動線上線下兩種學習方式,在實踐中逐步實現整體概括,當前我國常見線下教學方式有:1)課堂主戰場,教師通過理解教學內容構建出的邏輯化內容,方便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知識體系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從而以概括性思維解決學習問題;2)演講(辯論)、學生利用演講(或辯論)的方式參加學習,聯系實際教學內容,帶動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在演講活動中突出學生課堂主體位置,潛移默化中推進其課下收集資料,拓寬學習視野,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交流觀點;3)重難點考察、教師結合辯論、演講的實際表現情況劃分出課程教學重點難點,并針對性提出指導意見,解決學習困境。而線上教學則是利用互聯網平臺的搭建,聯動思政課程理論與學生之間的接觸,當前常見的線上教學方式有:微課、慕課、微信QQ群聊等等,將線上線下學習方式通過混合理念聯系起來,能夠提高線上學習自控性,同時還能加快線下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線錄制思政課程,連接網絡即可觀看,還可以通過掌上APP發布題目,引導學生課堂分組討論,實現同步混合學習,從展示性運用到方法的創新,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2.3通過“融合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教學
思政課教師要提高媒介素養,通過融合媒體熱點問題傳授基礎理論,避免只有深奧的理論,缺乏鮮活的案例。教育準備過程中,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將新媒體熱點事件和基礎理論知識通過新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將媒體傳播和實體思政課融合起來,高校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網絡用語和網路的思維方式,從而拉近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要根據新時代的特點,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大學生更容易、更喜歡接受的知識。
2.4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這一點要求思政課教師能夠快速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庫,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眾所周知,馬克思在《資本論》寫作的后期開始研究微積分,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可以說是多種課程的思維方式的疊加,“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不僅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一體化的發展需要,更要滿足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解答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學生們的疑惑,回應社會關切,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們的科學理論是與時俱進的。譬如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如何堅持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解了信仰亞當·斯密理論的西方專家鼓吹的“中國崩潰論”,還有馬克思是如何準確的預言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當2008年華爾街爆發新一輪金融危機時,西方世界再一次回到馬克思等等。這樣的例子都和思政教育相契合,容易讓學生更加準確和深刻地理解當今的一些社會現象和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
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占據了大學生太多的注意力,雖然信息傳播的快速和低成本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互聯網也會讓所有大學生從中受益,比如大學生檢索信息更加方便,更加容易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各高校應當在研究新媒體帶來問題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理性融合、不斷創新,為大學生上好這極其重要的思政課。
參考文獻:
[1]劉文鑫.在線開放課程環境下我國高校思政課發展研究綜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36):120-122.
[2]仇文利.有機融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和網絡教學共存態勢[J].高教學刊,2018(14):109-111+114.
(作者信息: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