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楠峰 詹文超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以余額寶、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不斷沖擊傳統銀行的經營基礎,使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沖擊,傳統銀行紛紛開始自我變革、自我創新,不僅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也逐漸開始嘗試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金融產品的設計和推廣,以期實現經營轉型乃至發展壯大。
關鍵詞:傳統銀行;互聯網;金融產品
但從部分傳統銀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發展來看,雖然在使用渠道和業務操作等方面相比傳統金融產品有了較大改進,然而實際業務發展效果卻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品營銷缺乏互聯網思維
一是在產品包裝上,螞蟻金服、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推出的金融產品名稱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具備明顯的互聯網金融特征,而傳統銀行推出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則基本沿用原有的線下產品命名方式,根本無法有效吸引客戶關注度,不利于產品本身的營銷、推廣和自傳播。二是傳統銀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推廣仍主要依靠白有終端界面展示、短信和電話等傳統方式,無法有效引導互聯網活躍客戶的關注和體驗。
二、考核機制不完善導致資源投入不足
傳統銀行的績效考核更多傾向于能立刻帶來較大收益的業務產品,從而導致一線業務部門會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具備短期高收益的業務產品中,致使單筆額度小、短期效益不明顯且現有營銷效率低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嚴重缺乏資源投入,非常不利于產品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產品操作流程繁雜客戶體驗效果欠佳
一是傳統銀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申請操作流程仍然不夠簡便。例如,在騰訊推出的微粒貸產品中,客戶在微信錢包主菜單中就能方便地找到功能入口,且僅需輸入借款金額即可完成貸款申請,而客戶在部分傳統銀行的類似產品中卻需要在主界面通過搜索才找到產品入口,接著還需要輸入借款金額,選擇貸款期限、收款卡號、還款卡號,獲取手機驗證碼,輸入聯系人信息,插入安全介質進行驗證等一系列操作,流程設計煩瑣。二是部分傳統銀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申請時效較低,如貸款申請長達數天才能到賬,與微粒貸數分鐘內實時到賬相比,客戶體驗存在較大差距。
從以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傳統銀行要玩轉互聯網金融產品,除了在戰略層面重視之外,還要更多地運用互聯網思維,不斷完善金融產品設計,創新金融產品營銷方式,使產品操作更加簡潔高效,營銷更精準直達,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客戶的認可,最終實現預期的業務發展效果,具體發展建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線上線下綜合營銷,加大產品推廣力度
“互聯網+”時代,應注重運用互聯網思維對產品進行更好的包裝,南過去傳統網點“地推”式低效的碎片化營銷轉變為全方位的個性化、差異化的精準營銷、社交營銷和口碑營銷。如可以將產品命名為新穎、易記、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客戶關注度的互聯網產品名稱,同時加大在網絡、地鐵、寫字樓等互聯網活躍客戶聚集區域的產品宣傳力度,以便產品更高效、精準、便捷地觸達目標客戶。
2.優化產品操作流程,不斷提升客戶體驗
傳統銀行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必須緊緊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完善產品細節,提升客戶體驗,打造一批影響力廣、競爭力強的拳頭產品。一是統一新產品、拳頭產品的線上入口方式,使目標客戶、潛在客戶更便捷地發現和觸達目標產品。二是優化操作步驟,減少客戶點擊、選擇、輸入次數,提升客戶操作體驗。三是統一產品處理流程,避免不同地區由于審批模式或處理流程的不同導致辦理時效存在較大差異。
3.完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業務健康發展
傳統銀行在產品推廣中不僅要注重前期的宣傳推廣工作,更需在產品存續期持續推動行內行外、線上線下營銷工作。同時在業務考核過程中,要針對新產品與老產品、創新產品與傳統產品、戰略產品與普通產品等不同產品種類、不同產品發展時期和不同產品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的考核權重,適度向新產品、創新產品、戰略產品傾斜,刺激業務一線部門的資源投入,推動產品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