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義麗
摘要:時政新聞是媒體對于國家、國際和地方政治生活中最新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的報道,是黨和政府進行政策宣傳、思想指導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具有政治性、引導性、權威性和群眾性的特點。傳統時政新聞由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給受眾造成了語言生硬、形式單一、面孔刻板的印象,所以在可讀性方面并不具備優勢,傳播力并不強。而新媒體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公眾獲得新聞的渠道日益廣泛,這對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造成了極大沖擊,使得本就不強的傳播力更加衰弱。在此背景下,如何掌握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話語權,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是傳統媒體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政新聞;傳播力;
一、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的特點
(一)傳播范圍的廣泛性
傳統媒體由于傳播介質的局限性造成了時政新聞傳播的有限性,時政新聞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在特定的區域進行傳播。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將受眾帶入了一個共同的網絡空間,新聞可以瞬間傳至世界每個角落而不受時空限制。
(二)傳播主體的平等性
傳統時政新聞的制作和發布都是由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完成,媒體壟斷新聞信息,擁有話語權。而在新媒體時代,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受眾就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自由表達自己的主張,并且可以就某一新聞與其他受眾進行交流和討論。
(三)傳播方式的多元性
新媒體時代為時政新聞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時政新聞不僅可以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還可以通過網絡傳播、移動傳播等方式進行擴散,彌補了傳統單一傳播方式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了時政新聞無處不在的愿景。
(四)用戶參與的靈活性
傳統的時政新聞傳播是單向線性,受眾很難融入其中;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傳播變為雙向,受眾可以樂于接收時政新聞,也可以制作發布時政新聞,還可以與媒體或其他受眾交流意見、分享感悟、進行評論,傳播的互動性使受眾對新聞的參與更加直接。
二、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雖然擔負著時政新聞發布的重任,掌握著最新的時政新聞資源,但是由于新媒體的發展,這些優勢正在不斷被削弱。新媒體及時快速的新聞報道,多元化的信息視角,便捷的新聞體驗與互動方式,滿足了受眾對于新聞的個性化需求,這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面對這樣的傳播態勢,傳統媒體雖然對時政新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改革,但傳播力未有明顯提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播內容單一
內容是衡量時政新聞傳播力的核心,時政新聞傳播的內容應該是能夠真實準確地解讀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有利于公眾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然而當下我國的時政新聞多是會議和領導活動,內容單一、空洞,空話、套話多,缺乏內涵,沒有注意引入普通公眾視角,將時政新聞與公眾生活聯系在一起,自然難以引起受眾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對時政新聞的傳播力造成了極大影響。
(二)傳播形式陳舊
相較于其他新聞形式,雖然時政新聞從特點來說更加嚴謹,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時政新聞的傳播形式就必須一成不變。相反,時政新聞更需要創新傳播形式,吸引受眾關注,才能提升對受眾的吸引力。但是,目前的時政新聞,多數傳播形式陳舊,習慣于在傳統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沒有利用好新媒體帶來的傳播優勢,沒有創新傳播手段和傳播方法,影響了傳播效果的發揮。
三、新媒體時代提升時政新聞傳播力的策略
(一)創新思維理念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倒逼著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生產去面向新媒體、樹立新思維。一要樹立新媒體思維。新媒體思維并不只是單純地變換傳播介質的考量,而是要運用社交化、分眾化、精準化的傳播理念,實現內容與技術層面的相互支撐、內容與發布渠道的有機結合,增加了傳統的時政新聞內容的附加值,不斷提高傳播力,將新聞的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二要樹立用戶思維。新媒體時代,普通大眾的話語權正在回歸,傳受邊界越來越模糊,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將“傳受”模式中的“受眾”變為當前的“用戶”,時政新聞的生產也要以用戶為中心,注重用戶參與,優化用戶體驗。三要樹立服務思維。要將傳統時政新聞的說教式、灌輸式表達向滲透式、感召式轉變,向用戶提供多平臺、多終端、多樣化的新聞信息服務,滿足用戶個性化的新聞體驗需求。
(二)創新傳播內容
時政新聞是典型的硬新聞,自身的專業性和政治性限制了時政新聞的表達空間,因此時政新聞只有在內容方面加強創新,使硬內容彰顯軟內涵,才能增強對用戶的吸引力,提升新聞的傳播力。一是新聞視角的創新。新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貼近民生的視角就顯得尤為重要。記者要站在平民角度,通過更加深刻細致的解讀,幫助公眾了解政治生活中發生的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潛移默化地宣傳黨的政治思想,引導正向輿論,讓公眾第一時間知曉國情國策的變化給自己的實際生活帶來什么,以小見大,緊扣公眾內心。二要尋找新聞亮點。傳統的時政新聞之所以傳播力不強就在于內容往往都是宏大敘事,或展示成果,或機械報道會議內容,缺乏亮點和活力。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應該民生化,關注細節,講好故事,突出亮點,才能增強傳播價值。比如《人民日報》的《重返這五年》,通過H5的形式,邀請公眾一起重溫十八大以來的5年多歲月,感受祖國5年多的進步發展。三要加強報道深度。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優勢就在于報道的深度和內涵。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時政新聞的內在本質,補充相關背景,使用戶能夠讀懂,易于接受,深刻理解。
結語
時政新聞,作為新聞傳播領域最具政治傳播使命和輿論引導功能的新聞樣式,在新媒體時代,必須積極轉型,主動探索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才能與時代要求相契合。時政新聞要“放下身段”,拓展生存空間,更新報道視角、創新表達方式,以煥然一新的面貌獲得用戶的廣泛關注,從而提升新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華.融媒體背景下如何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8(04):207.
[2]徐博海.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時政新聞傳播力和引導力的策略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6,2(12):27-28.
(作者信息:德宏州瑞麗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