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丹
摘要:本文探討將思維導圖融入道德與法治的復習課中,主要圍繞復習課上思維導圖的設計過程展開,提出設計思維導圖主要包括選擇形式、篩選詞組、建立聯系、動態完善四個環節,以打造互動、高效的生態課堂。
關鍵詞:思維導圖;道德與法治復習課;應用設計
思維導圖是可視化思維的對象、對象的屬性和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發展學生多向度的、無邊緣的非線性思維,讓思維更加有序、不斷深化。因此本文探索利用思維導圖在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的應用設計過程,努力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培養融為一體。
一、選擇形式
根據學生學情和繪制思維導圖的熟練程度,教師可分別選擇自主式思維導圖和填空式思維導圖;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可分別選擇主題式思維導圖和解題式思維導圖來貫穿課堂。自主式思維導圖,即只提供一個主題詞而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自行完成的思維導圖,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聚焦核心知識和提高核心能力。填空式思維導圖指除了主題詞以外,教師提供了一級或更細的分支的思維導圖,這適合在知識量大及學生對思維導圖熟練程度弱的情況使用。概念式思維導圖是以某一概念為主題詞做出的導圖。解題式思維導圖是以某實例為主題繪制的導圖,不拘泥于單一的概念或知識點,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分析思維和綜合思維。
二、篩選詞組
第二步則是選擇組成導圖的詞組,即中心關鍵詞和各級關鍵詞。在此以主題式思維導圖為例做探討。如要對單元、課、框、目的知識復習,關鍵詞基本都可從單元、課、框、目的標題提煉出來。如標題沒有明顯明確的關鍵詞,就需要學生區分標題之間的隸屬關系以及與思維目標的相關程度,從而確認關鍵詞。中心主題關鍵詞以外的多層級的分支關鍵詞需要運用發散思維思維和聯想確定。第一,通過主標題和多層級的子標題確立各級關鍵詞。第二,當上下層級標題并沒有剛好是從屬關系時,則需對課本正文進行綜合分析和提煉了。如下圖是整理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第二框的思維導圖,可用提煉法把標題共同出現的“義務”作為中心關鍵詞,再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為下級標題的擬定方向,如圖一。
三、建立聯系
運用邏輯思維把關鍵詞用線條和箭頭按內在的邏輯順序連接起來,這樣的思維導圖才具有科學性,才能真正揭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準確反映思維的有序和整理的結果。一方面,學生要認真上好復習課,能夠在宏觀上把握目、框、課乃至整個教材的脈絡和聯系,微觀上弄清概念間的上下位關系,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另一方面,知道普遍的創建連接分支的辦法,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道德——法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利——弊”等分類方法。這些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培養分析思維和辨證思維。
經過以上步驟思維導圖已具備整體框架,但思維導圖是需要動態完善的。學生不僅可根據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者碰到的疑難知識添加到思維導圖中,不斷延展和擴充,還可以與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結合,更好地把導圖的內容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系統中。
參考文獻:
[1]湯曉春. 高三思想政治復習課思維導圖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2]代盼盼.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17(3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