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麗


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會議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新時代更加需要強烈的愛國心、愛國情、愛國志等正能量的激勵。而全球化、多元化、開放化和信息化等時代背景,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挑戰。為此,我們需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加入新內容、貫徹新要求。
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
大量碎片化信息無孔不入地干擾。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許多孩子從小就會“刷屏”,擁有智能電子設備的人隨時隨地能接收到海量信息,這導致當前愛國主義教育面臨困境。愛國主義教育的狀態由以往的“5+2=0”現象(即“在校五天受教育、離校兩天化為零”)演變為現在學生處在德育課堂與屏幕之間的互相“拉扯”中。人們無時空限制地受到大量碎片化信息無孔不入地干擾,混淆視聽。別說是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有些成年人,稍有不慎也會受其負面影響。需要特別警惕的是,某些西方國家針對中國實施的“白蟻戰術”,專門制造針對中國的精神文化“毒品”,編撰包含錯誤觀念的文章和段子,通過網絡平臺以及精心打造的“導師”“偶像”和“大V”在中國肆意傳播,為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布設了不少陷阱與暗坑。
“唯分數論、唯經濟論、唯技術論”等偏頗觀念的誤導。“唯分數論”在我國當前的教育中還占有較大的市場;在社會中,“唯經濟論”“唯技術論”也造成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錢看”“技術為王”等偏頗認知;有些青少年逐漸形成了“賺錢為大”的歪曲價值觀。這些都容易模糊、淡化人們對愛國等核心價值觀的公開贊賞、弘揚與真誠認同。不可否認,大多數時候,“分數”“經濟”“技術”確實是衡量學習水平、社會發展、國力強弱的關鍵指標,但須有價值觀的引領。受這些偏頗觀念的誤導,愛國主義教育在部分情況下遭遇阻礙,效果不佳。
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規范化、嚴肅化”的長期缺失。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其教育環節應該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立場、更加規范的宣傳、更加嚴肅的儀式形式。但是,在許多已有明文規定、理應嚴肅對待的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升旗儀式、會議流程、地圖出版、媒體宣傳用語等,有的甚至長期得不到重視或更正,這將導致“愛國”的重要意義在相當一部分人心中淡化與輕視。例如1990年頒布、2009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的第六條有這樣的規定:“全日制學校,除寒假、暑假和星期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第十二條規定:“依照本法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的規定升掛國旗的,應當早晨升起,傍晚降下。”可在現實中,全日制中小學校幾乎都沒有做到“早晨升起,傍晚降下”,絕大多數是每周只升旗一次,再次升旗是在前一天才降下的;在高校,幾乎一學期甚至一學年才舉行一次升旗儀式。其他單位的情況則更不樂觀。諸如此類不遵守法律,缺少儀式化、儀式缺少規范性和嚴肅性的情況,已經影響了人們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終效果。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容
無論對哪個年齡段的孩子實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應該根據德育的“知、情、意、行”過程規律施教,具體如下:
教育學生對祖國有全方位的認知。對祖國的全方位認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石,認知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客觀、越具有辯證性,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大廈就能建得越高大、越穩固。全面認知祖國,包含從縱軸即時間上,了解祖國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還包含從橫軸即空間上,了解祖國的地域疆界、山川河流、人文特征、外交關系;全面認知祖國,在當前也要特別認知祖國的發展道路、理論、制度等。受教育者應盡其所能對祖國各維度知識追根溯源,深化對祖國的認知。由于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各教育者和教育組織在教育、宣傳領域實行“供給側改革”——依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盡可能讓愛國主義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優化。有專家指出:德育應突出針對性和親和力,使學生可聞、可感、可知,觸及心靈,讓學生感到“有意思”“都愛聽”“真相信”。愛國主義教育更應如此。各級學校還可開展不同層次的哲學教育,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具備辯證思維能力,是學生全方位認知祖國的前提條件,也是關鍵之處,它可以確保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輕易受到各種偏頗觀念或錯誤言論的誤導。
教育學生對祖國有天然、樸素的情感。祖國經常被比喻為母親。愛國主義教育應教育學生對祖國擁有子女對母親一般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天然樸素的,血緣般的情感。愛國,如同愛家;祖國之于我們,如同母親之于游子。要讓學生明白,世界上美麗、美好的國家有很多,但是在我的心中,我的祖國是最美麗、最美好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說:“一個人不愛國,甚至欺騙祖國、背叛祖國,那在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丟臉的,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這樣的表述很直白、很通俗,也是很有力量的。我們要讓這樣的道理和情感從小就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中。
教育學生有為祖國的強盛而奉獻的堅強意志。要通過各種教育方式、教育途徑、教育活動形式、教育載體讓學生視野更開闊、深遠,有為祖國某方面的發展不足而努力奮斗的想法,進而擁有為祖國的強盛而奉獻的堅強意志。擁有堅強的意志,能使學生自我規范言行舉止、成就為國奉獻的高尚之舉。能否讓學生立下為祖國強盛而奉獻的決心與志向,是檢驗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關鍵。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要求
立足本國堅定化。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總有人以為作為“世界公民”,似乎哪個國家都可以去熱愛,熱愛本國與否無所謂,否則有可能被過激派貼上“民粹主義”“狹隘民族觀”等標簽。愛國主義教育要做到立足本國堅定化,就是要教育學生對祖國無條件地熱愛,因為作為一個自然人也好,作為一個社會人也好,都是在本國的天空下、大地上生存,本國同胞、本民族兒女如同在一個大家庭里共同生活。針對當前全球化帶給人們表面感知上的國別模糊化、地球趨同化,愛國主義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做到立足本國堅定化。愛國不能沒有立場,或立場分散,或左右搖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說:“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熱愛祖國本位化。在當前思想和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很多人對事物的認知容易處于“好像正反觀念以及各種奇談怪論都有一定道理”的狀態,喪失了主見;又或者因為自身立場不夠堅定、對某些問題的研究不夠深入,無法回答某些看似矛盾的問題,于是在熱愛祖國的問題上做不到堅守“本位”,在熱愛祖國方面顯得底氣不足,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熱愛祖國是對祖國有著全方位和整體性的熱愛、理解與接納,就是毫不動搖地熱愛祖國的全部,包括祖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歷史文化、現在與未來,以及發展道路、理論與制度等。
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一體化。在這個開放化的時代,在各種新鮮事物沖擊下,總有人“亂花漸欲迷人眼”。他們有時候覺得熱愛祖國是一回事,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另外一回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說:“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弄懂這個道理并不難,只要了解我們黨的歷史、國家的歷史就可以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好》這兩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便唱出了其中的道理,教育者可以讓孩子從小傳唱這類歌曲。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是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與核心。每一個教育者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且堅定地貫徹與落實。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內容,要符合德育的時代性、實效性、實踐針對性等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更加需要在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激勵下共同奮斗。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教育者努力化解教育困境,增加教育舉措,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團校德育副教授、副編審,廣州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