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茹
2013年9月,帶著對人大附小七彩教育的神往,借著“一體化”辦學的春風,我加入了人大附小教育集團,成為京西校區的一名老師。那一年,我44歲。年齡不是問題,重點是我來了!不怕人生的轉彎,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
六年承載著京西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時光,也承載著我生命拔節的精彩。人大附小有豐富多彩、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校本教研,那是我成長的“名師工作站”,鄭瑞芳校長是我的導師,教育同仁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是這里的一名“小學生”。在這里,我一直享受著學習的快樂,努力奔向最好的自己。
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學干部和年級組長帶領老師們集體備課,大到對全冊教材進行解讀,小到對一課時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每學期,組內還會呈現不同的課例研究。在人大附小,我聽過各種創新、令人嘆為觀止的課例:分版塊執教《開學第一課》,語文、數學、科學、美術、舞蹈多學科融合課《可愛的小豆豆》,音樂、美術融合的唯美的《故鄉原風景》等。課堂上充滿掌聲、笑聲、質疑聲、辯論聲,充滿了生命的靈動。
人大附小有展示性評價和“自由人”制度。學期末,老師展示常規作業和特色工作,“自由人”圍繞開學初制定的課題進行匯報。通過聽“自由人”的匯報,我像發現寶物一樣,了解到很多創新的工作方式。我默默學著、用心記著、努力實踐著,希望做到像鄭瑞芳校長說的那樣,“不辜負與學生一生只此一次的相遇”。
通過一系列校本教研的學習、實踐,我的備課不再僅僅依賴教參,更多的是敢于進行創新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富于變化,有的課挖掘讀寫結合點進行小練筆;有的課成為電影課;有的課就采用課本劇表演的方式……為了避免作文成為孩子們頭疼的事,我努力把作文課上得輕松、自然。我聊自己小時候的理想,引發他們的暢想;聊我兒子小時候學游泳、學騎車時的糗事,引出他們學習某種技能的過程;男孩節,我送給男孩們一輛小汽車玩具,和他們一起聊“猜禮物”、玩汽車……我帶著孩子們參加各種活動,開創有趣的生活,孩子們習作素材豐富了,寫作內容異彩紛呈:“二孩”政策后,小弟弟、小妹妹的成長趣事躍然紙上;還有的孩子因為愛看武俠小說,嘗試著以同學為人物,創作連載的武俠小說……語文課變得越來越有趣,孩子們越來越喜歡上語文課。常常有孩子追著我問:“老師,今天講作文嗎?”我很有成就感。
五年級,我將孩子們的文稿結集成冊;六年級,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編輯習作集。通過“發表”這種形式,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激情,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記錄下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將他們引領到熱愛寫作表達的路上。
2013年至2019年,是我人生收獲最大的六年。校本教研帶給我的學習與實踐、收獲與反思、快樂與幸福,無以言表。如今,我已成功申報了區級課題,吸納了京西校區全體語文老師為課題組成員,力爭以科研帶教研,在閱讀教學、古詩詞教學、整本書教學中,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追求高質量的教學,提升師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