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軍 褚愛華 何曉麗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體現了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度重視。山東省濟南育英教育集團全體師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對近幾年學校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在創建濟南市領航學校過程中“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方面的實踐探索進行了總結。
傳承紅色基因,堅定辦學信念實現辦學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
濟南育英中學始建于1913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優良的革命傳統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育英首任校長、中國近代著名愛國人士孔祥柯,1919年曾參加“巴黎和會”,為力爭國家主權奔走。當時,他把“巴黎和會”的真相帶回國內,激勵了民眾的愛國熱情。
百年育英培養了眾多各界精英、國家棟梁,閃光的紅色校史和燦若星辰的育英前輩成為育英開展紅色教育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1922年,學校進步教師王翔千、王盡美、鄧恩銘,在育英中學發起成立了“山東省社會主義青年團濟南地方團”,帶領許多在校學生參加了革命活動、革命組織,有的學生離校后走上了革命道路,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譜寫了燦爛的篇章。
縱觀學校的發展歷史,歷經北伐戰爭的戰火、抗日戰爭的硝煙、解放戰爭的洗禮,塑造了育英人興邦救國的偉岸形象,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從誕生之日起,育英中學就承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肩負著為國家和民族培養杰出人才的重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歷經百年滄桑歲月,學校繼承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的光榮傳統,讓紅色基因植根于每一代育英人的血脈之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更加堅定了學校一班人的信念,堅定了他們培養具有健全公民素質、優秀學業基礎、突出創新精神、開闊國際視野的育英學子,打造紅色育英、人文育英、現代育英,創辦學府式學校的理念與愿景。
高位引領,打造有信仰有情懷的教師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多年來,育英教育集團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更重視思政教師的政治覺悟、思想境界的塑造,力求做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結合教育工作,我們認為:教師有信仰,教育才有實效,教育成果才有保障。要培育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首先要打造一支有堅定信仰、高尚師德、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長期以來,建設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一直是育英中學開展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出以“黨旗·團徽·育英人”為主題的黨建品牌。學校以百年育英的紅色歷史為依托,著力打造紅色育英文化,引領黨員教師和新一代年輕教師堅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辦學宗旨,修身治學,立德樹人,為國家培育英才,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紅色文化浸潤師生心靈,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
高起點強化思政教師的政治素養。學校聘請青島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委、青島市社會主義學院王繼軍教授擔任名譽校長。王教授是一位資深黨史專家,幾年時間他為學校教師做了《銘記黨史,堅定理想信念》《更加自信地走好中國道路——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爭做四有好教師的點滴體會》《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維護核心,聽黨指揮》等多場專題報告。學校還組織思政教師遠赴青島、章丘、長清等地跟蹤學習,聆聽王教授的其他專題報告。以報告作為切入點,在報告后,組織大家進行討論反思,交流收獲,統一思想,提升素質境界。
學校利用教師節契機舉行師德宣誓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參與研學的70余位黨員教師莊嚴宣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勿忘國恥,為培育國家合格接班人不懈努力;在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廣場,老師和學生們莊嚴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在愛國教育活動周,思政老師與學生團員齊誦原創詩歌《育英賦》……一系列富有儀式感的活動,將鏗鏘誓言烙印在每一位黨員心頭。思政老師們也在汲取著養分,豐富著自己的思想。
自2016年開始,學校著手編寫《黨旗·團徽·育英人》紅色育英校史資料。在編寫過程中,學校組織思政教師結合豐富的育英校史展開交流討論,在育英紅色校史中尋找前進方向和動力。學校組建“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隊”,組織老師在校門口維護交通秩序,參與社區建設,參加志愿服務,思政教師積極參加其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立足課堂內外,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如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把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上,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一直以來,學校思政教師通過課內課外兩個途徑,創造性地開發課程、開展特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初中思政課內容與學生生活接近,但如果教學方法不靈活、不適合,也會出現“雖近猶遠”的狀況。我們通過課堂上的辯論提高學生的思辨、表達能力,通過時政播報引導學生關注時政。“詩詞大會”“朗讀者”“感動中國人物”等貼近生活的視頻出現在課堂上,帶給學生時代感并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課堂上,老師或與學生談話聊天,或探究分享,或一起游戲體驗。靈活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潤物細無聲地將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給了學生。
在課上,老師們還設計貼近學生的各種問題,比如講授“消費者如何維權、稅收的特點”內容時,引領學生思考:如果你與家人一起在餐館吃飯,交款后你是索要小票還是發票,為什么?講授“平等的真諦”時,引導學生思考:在你乘坐公交車時,廣播里提示請給老弱病殘孕的乘客讓座,你會怎么想,為什么?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探求新知。
豐富思政課型,學校思政老師設計了活動課程。這類活動課程特別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生成過程,讓教育真實發生,讓教育潤物細無聲,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三維”目標的學習。如學校李婷婷老師的“一封家書”活動課,就很好地達成了讓學生學會感恩、與家長很好溝通的教育目的。
學校思政教師還開發學科特色課程。如 “時政播報”課程,為看似嚴肅的政治課堂注入了活水。時政新聞的內容,從政治到經濟,從國際到國內,題材廣泛,點燃學習熱情,鍛煉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胸懷天下、心系國家的責任意識。老師們還及時點評糾正學生價值觀上的偏差,讓時政播報助力師生共同成長。
中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得益于學生的生活體驗,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在工作中,學校思政老師力求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如通過“尋找幸福”“榮辱觀教育”“服務社區”“尊師教育”等活動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挖掘課外學習資源,以課外激活課內,讓學生在體驗、探究中成長,激發學生自主發展的內驅力。
思政教師還重視社會實踐,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如學校盡美學生志愿服務隊,在思政老師的帶領下到省科技館、市圖書館、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站等服務點參加志愿服務,感受服務社會的幸福、完成關心社會的使命,其中李沅臻、李依琳等多名學生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志愿者。
育英中學承載著百年紅色歷史,是培育天下英才的絕佳之地。學校充分挖掘百年育英的文化底蘊,將愛校教育與愛國教育結合,組織思政老師發揮專業所長編寫了《百年育英情》紅色校本教材及學生讀本。《百年育英情》承載著育英學子的愛黨之情、愛國之情、愛民之情,傳承百年,永不褪色。
鑄魂育人,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是辦好思政課的基本要求,倡導在發揮好思政課教學主渠道的同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全部教學活動當中,實現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學校開發了“鑄魂育人‘育·英’校本課程群”。學校的“鑄魂”教育,立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厚沃土,依托育英百年歷史積淀和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的一代新人,培育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其中,“魂”指思想精髓、優良品格、崇高精神;“鑄”指以熔鑄、錘煉、雕琢的方式來培養人、鍛煉人、造就人。
“鑄魂”,既是教育目標,也是教育方法。鑄魂教育緊扣“鑄魂”主線,依托校本課程,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紅色教育課程體系和辦學育人模式,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細、落小、落實,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價值,對建立完善的育人體系、推進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鑄魂育人“育·英”校本課程群,分為修身課程、基礎課程和發展力課程三大系列。“修身課程”關注學生人格品性修養、家國情懷的培育;“基礎課程”重在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夯實學生學業基礎;“發展力課程”關注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其中,修身課程包括“校史課程群”與“校魂課程群”——
“校史課程群”:依托校本教材《百年育英情》開展價值觀教育,培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展意志教育,以教學生做人為立足點,以老一輩育英烈士楷模和現代育英優秀校友為榜樣,從獨立、合作、溝通、自律、意志等角度培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校魂課程群”:以弘揚“盡美精神”為核心,開發“兩樓、兩園”立體課程。以育英的標志性建筑“盡美樓”和“紫燕樓”及“育英園”和“勤英園”為基礎,展示學校百年歷程與豐厚的文化內涵,將自然景觀與人文傳統相結合,將環保、科技理念與特色校園文化融為一體,形成立體課程,實施無聲教育。
為將紅色基因融入育英學子的血脈,學校開發了“盡美八項”志愿服務課程,成立了濟南市第一支初中志愿服務隊——盡美志愿服務隊。志愿服務隊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下設“盡美交通維護崗”“盡美義務講解員”“盡美課堂”“盡美市圖義工”“盡美學霸助學”“盡美大型活動義工”“盡美自主管理員”“盡美社區服務”八支分隊。如“盡美課堂”,通過教師指導、初中生輔導小學生的方式,為外來務工人員和貧困家庭子女開辦公益課程,受到歡迎。
學校依托“黨旗·團徽·育英人”黨建品牌,開展系列化主題教育活動。如“不忘初心跟黨走”退隊建團活動課程,引領學生告別年少的無知與莽撞,擁抱成長的智慧與堅強;青春禮活動課程,以五四青年節為契機,舉行“向青春致敬”十四歲青春禮活動,學生充分準備迎接更加朝氣蓬勃、勇于擔當的自己,明確自身所肩負的重任。
在團課培訓中植入紅色基因,學校的兩座青磚方樓見證了山東省共青團組織的建立,能夠在建團遺址處加入團組織,是每個育英學子的光榮和夢想。每年,學校都會在青磚方樓前舉行隆重的入團儀式,團員們鄭重宣誓,誓言響徹校園,澎湃的青春在熱血中流淌,這一時刻也被銘刻進了學生的人生記憶。
學校開發了系列德育課程,如開學第一課、研學課程、畢業課程、生涯規劃課程等,這些課程已成為每屆學生的必修課;專題式系列教育課程則在不同的時間段滲透愛校教育、禮儀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等,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學校還設計了學科特色活動,將思政教育融入全學科育人之中。如,語文組的“愛國詩篇共傳頌,紅色基因永流傳”活動,思政組的“辯論賽”活動,體育組的“排球聯賽”,物理組的“實驗裝置創新大賽”,科學學科的“科學嘉年華”活動等,培育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精神、科學素養。
總之,學校以國家思政教材為本,在用好教材的同時依托修身課程,從課程資源開發到校內外活動,從主題宣講到實踐落實,將紅色基因植根于師生的血脈中,將“進育英,我以育英為榮;出育英,育英以我為榮”的座右銘深深地刻進師生的心中,以“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育英精神,精心培育了一批批育英學子,實現了課程思政化的轉變與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育英中學)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