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觀蘭 劉偉平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逐漸深入教育教學領域,課堂教學散發出了新的活力。在小學數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激活了課堂,使小學課堂呈現出新穎、和諧的氣息,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針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本文分別從立足學生實際、搭建教學情境以及突破教學難點三方面,圍繞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展開探究,以期為相關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有效策略
課程融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強調內容,課程融合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完善,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融合,增強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的輔助作用,有利于數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使數學課堂呈現出良好的課堂效果。然而,現階段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信息技術的運用還不理想,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還不夠深入,沒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同時,教師也沒有很好地掌握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的尺度,常常出現喧賓奪主的結果。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制定出科學恰當的信息技術運用策略是非常必要。
一、立足學生實際,制作有效課件
課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它記錄著課堂教學的過程、提示課堂教學重點、充實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趣味等。有了信息技術的結合,課件有了更加豐富的形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課件的制作,且提升課件的有效性。對此,在小學數學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現階段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數學教學理念與思想,對本班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掌握學生的興趣特征、愛好、學習特點、思維與認知發展特點等。在此基礎上保證課件制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百分數(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借助課前的導學案準確掌握學生對百分數相關概念的了解,激發學生對與百分數相關知識的熟悉感。導學案上可以有關于分數的知識、簡單的百分數的表示案例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提前填寫。教師回收查閱,從中獲得制作課件的信息。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利用家庭支出、班級中男女生數量百分比等實際案例。用學生感興趣的素材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將生活化的素材運用到課件制作中,確保課件的實效性。
二、搭建教學情境,注重興趣培養
鑒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對于很多存在事物的認知并沒有特別清晰和明確,并且對任何事物都自然感到好奇,這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就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學習效率低;另一方面,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提升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希沃白板為學生呈現動畫、圖片等,創設符合教學需求的情境,為提升課堂的互動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撐,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啟發學生思考,跟上課堂進度。
例如,在“扇形統計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示學生們做不同運動項目的圖片。班級馬上要舉行運動會了,體育教師需要知道學生們都喜歡什么運動,想要參加什么種類的比賽。假設學生們都是這個班級的體育委員,需要完成對學生喜歡的運動的調查統計。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給體育教師一個清晰的結果,進而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思考統計問題。展示學生提供調查的數據信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信息,為扇形統計圖的制作打下良好課堂基礎。
三、突破教學難點,提升教學效率
形象思維是小學生主要的思維形式,這就導致他們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學習能力相較而言并不高,小學數學教師只靠單純的講解有時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組織課堂教學進而使學生更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尤其是每一堂的教學難點,只用語言無法幫助學生完全理解本質內涵,而用多媒體將抽象的數學理論、圖形、數字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視化內容,使之動態化、具象化,進而有效解決教師難以講明白、學生理解困難的數學難點。
例如,例如,在“圓”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為學生示范動態的畫圓的過程,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觀察到圓形的繪制過程,引導學生邊看邊學習正規的畫圓技巧。對于半徑與直徑的教學,教師也可以在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圓心、半徑與直徑,再引導學生自主實踐用圓規畫圓,分別標記出對應的概念。通過動態清晰的演示,無需教師過多的講解,學生就能夠自主理解學習有關圓的知識,深化學生對圓的認知。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必不可少的學科,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開始和基礎,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現如今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善于將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創造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玉惠.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整合問題的探討[J].散文百家(下),2018,(6):179.
[2]鐘奇勇,李春榮.農村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初探[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