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華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評價的改革勢在必行。改變傳統的量性評價,需要更有力的助推器。本文圍繞質性評價的本質及其特點,結合小學生評價發展現狀的困境,最后由改革評價方法這一舉措得出啟示—量性與質性雙管齊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力條件。
關鍵詞:質性評價;量性評價;困境;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2.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5-0024-01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綱要明確了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其中之一便是:改變課程評價。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隨著這股浪潮的涌進,學生評價的改革勢在必行。傳統學生評價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因而注重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重視評價結果,采用的是標準化的自上而下的總結性評價。為此,筆者思考如何才能有效達到評價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的發展:由量化評價轉變為量化與質性評價的有效統一。
1.質性評價:客觀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1)質性評價的本質
質性評價是評價者通過特定方法(觀察、記錄、實物分析以及與評價對象進行對話、交流等),收集反映評價對象發展狀況的豐富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用描述性、情感性的語言對評價對象的能力發展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進步做出評定。由其本質可見,質性評價與課程標準是緊密聯系的,而課程標準是以課程改革為依據的。
(2)質性評價的特點
一是強調評價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強調評價者(教師)與被評價者(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直觀地描述出學生個體之間發展的差異性,也能較全面地反應學生發展狀況。二是強調評價的情境性。對于學生的評價,由于是多樣化多層面的,因此不同情境下評價的手段也要因人而異。三是強調評價方法的可變性與流動性。對于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師需要隨時改變評價策略,而有些評價方法卻同時適用于多位學生,這個過程是一個連續性、動態的模式。
2.面臨困境:評價體系亟需調整
(1)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從清朝八股文開始,應試教育就像一個牢籠,禁錮了人的思維,凡是一切以分數和成績為標準的判斷,得到了社會上大部分人的一致認可。新一輪課改以來,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學生評價的理念,教師可能會從多方便去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德智體美勞),但無疑占最重要的還是成績,評價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能異化為學生的“緊箍咒”。
(2)學生評價的片面化
第一,評價對象的片面化—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忽視一般性發展目標的評定。“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包括很多方面,如體質健康、知識、認知能力、創造性、情感、人格、社會性等等而當前,學生評價聚焦的范圍太狹窄,僅定位于知識的記憶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這樣的評價遠遠不能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第二,評價主體的片面化—學生仍處于消極的被評價的地位,而無法成為評價的主體。良好的評價體系應是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共同參與互動的模式,而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被評價”,這樣一來就忽略了學生真正的需求。
第三,評價功能的片面化—過分強調總結性評價,忽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運用總結性評價,往往會導致“一紙定終身”的武斷結果,輕易給學生貼上了標簽,認為成績不行,統統不行。
3.軌道雙行:質量結合促進學生發展
(1)轉變考試定終身的評價觀念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高等教育已形成大眾化趨勢,我們理應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從容不迫的學習環境。作為家長、教師、教育者,應該停下追升學率、上名校的步伐,去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價值所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生的發展。
(2)建立全面評價學生發展的指標體系
“美國學者格朗蘭德曾用一個公式對評價做了簡潔的說明:測量(量的描述)或非測量(質的描述)+價值判斷。”他將評價分為兩個部分,即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掘學生的其他潛能和特長。
第一,合理有效使用成長記錄檔案袋。2002年12月,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到,成長記錄檔案袋中應囊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同學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和測驗的信息等。
第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集體活動與個別輔導兼顧。質性評價強調必須理解評價對象個人豐富多彩的經歷、愿望和想法。對個別較為落后的學生或者家庭狀況特殊的學生進行單獨溝通與了解。從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尤其是落后學生重新樹立起自我效能感,不再躲藏在分數的陰影之下,發揮其獨特的智慧與能力。
第三,賦予評價結果以能力、成長參照。常模參照與標準參照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屬于本能反應,而成長與能力參照恐怕只能算是后知后覺。成長與能力參照模式更有利于對學生自身的評價,因為其參照標準均來自與學生本身,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歸因,就能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
總之,建立起科學有效地評價體系,是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重要因素,在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的雙軌道下,學生的核心素養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巖,丁朝蓬,王利.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評價改革的回顧與思考.課程·教材·教法[J].2012(03)
[2]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河南大學出本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