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摘 要:“問題解決”這一研究方式最早是研究于動物領域,以貓走迷宮為研究對象,后來應用在了人類的學習研究方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問題解決的計算機模型,自此之后人們對“問題研究”這一概念研究成果更加豐富,更加體系化。在“問題解決”的學習當中,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的提出為起點,以問題的解決為終點,這就使得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這一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表現為,個體在新的情景當中根據有關知識,對發現的新問題采用新的策略尋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活動。數學問題的解決是以數學問題為研究對象,可以提升學生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貫徹“問題解決”的教學理念是很有必要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學當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方式不是新穎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幾乎每個教師都可以利用的教學方法,但是想要完美的創設教學所需要的環境,將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問題情境指的是個體能夠明顯感知到的一種有目的但是不知如何達到目的的心理困境。想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就必須要具備三個要素:期待解決的問題(學習目標,問題)、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就是說問題解決要有真實性,與現實生活和教學需要息息相關,同時創設的問題情境不能脫離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可以具備一定的難度,但是不能“超綱”。在教學當中教師要對教材知識點理解的十分透徹,將教材當中的知識點進行遷徙引入現實生活當中。同時對于包含科學思想和體現一定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科知識,以及在平時生活、生產當中有很普遍價值的知識,都可以將其創設進問題情境當中,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達到教學的目的。
如滬教版三年級上冊當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當中,我認為可以這樣設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拿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道具,例如魔方、文具盒、課本、骰子等,都是日常所見的道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緊接著讓學生辨認這些物體的形狀,那些是正方形的那些是長方形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然后,讓學生辨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都有什么特點以及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再次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當中還有什么東西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并進行討論;最后以比賽的形式讓同學們踴躍發言,師生一起進行討論。這種教學方式將現實生活和課堂教學結合在了一起,拉近了生活和教學的距離。其實,創設問題情境的途徑有很多,效果較好的有以下幾種,即:通過生活現象形成問題情境;結合學生的錯題資源形成問題情境;通過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的手段形成問題情境。
二、引導學生探究,習得解題策略
教師在問題解決的教學當中,只有對引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才能解開學生內心的疑惑,如果無法順利的進行解決只會增加教學的負擔,因此解決問題比引出問題更加重要,利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是這種教學策略的核心。
(1)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生的主動參與和主動思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古人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必須和思考結合在一起。比如,在滬教版三年級下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章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肯定不理解分數是什么意思,也不理解為什么要用分數。這就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在進行教學“天氣較熱,想吃個西瓜解解渴,現在只有一個西瓜,一共有五個人吃,西瓜該怎么分配才公平?每個人吃了多少西瓜?”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出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數就是當整數無法對某一事物就行描述的時候,為了更準確的去表達,故而引出了分數。人多瓜少,不能一人一個,為了平均分配,就需要用分數,這樣小學生就能充分理解分數的意義了,也可以理解分數的適用場合。
(2)通過學生合作學習交流,促進對問題解決知識的探索。教師在利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教學的時候,一方面要重視對學生的“教”,即重視創設問題情境,但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指導,重視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在課堂開展教學以外,還可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交流,去討論,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獲得解題的策略。當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之后,教師再進行點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加深刻。例如,13(x-5)=156,這是一道很普通的解方程的題目,考察的知識就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但是在現實的計算當中,很多學生都會計算錯誤。在一次的考察當中,很多學生的解題過程都是錯誤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3x-5=156、13x-18=156、13x+5=156,這就說明了學生在解題當中對于運算法則掌握的很不扎實。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就可以排除幾種錯誤,并且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暢通。在學生討論結束以后教師在進行講解,指出錯誤的根源,從而讓學生在下次的計算當中避免再次犯錯。
三、進行多元評價,全面了解學情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評價方式是多元化的,其中運用最多的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大多運用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達成某一教學活動而不斷進行評價的過程;終結性的教學評價則大多指的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對該階段教學活動的最終評價。但是在教學當中用的最多的還是形成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實時的向教師反饋該階段學生在教學方面的表現,也可以讓教師發現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改變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十分明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很不相同,當然最終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質量也是因人而異的,這就影響到了教師對學生的客觀評價。教師想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通過以前的知識來解決當前新的問題,這就可以驗證學生之前的學習效果和對知識的活學活用能力。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既要以以前的知識為基礎,又要設置一定的障礙,讓學生可以用到以前的知識,但是又不能單純的套用這些知識。同時教師在評價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參與程度、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與其他學生的交流程度等都作為評價因素,不能把評價僅僅放在解決問題的結果當中。針對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進行指導和總結,讓學生下次不再犯錯,對于表現較好的學生要給予獎勵,讓學生受到鼓勵從而在以后的表現當中更加積極,對學生的問題解決產生良好的影響。
問題解決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有著良好的效果,對教學方式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想要更好的發揮問題解決教學方式的作用,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這一問題情境要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與教學任務緊密相連,還要有引人入勝的效果,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提出問題以后還要用利用合理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只有解決了問題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提供探究機會,讓學生主動進行參與,提供討論時間,交流對知識的探索。最后還要對學生在解決問題當中的表現予以評價,不僅注重學生問題解決的結果,還要注重問題解決的過程,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賈重陽.探討農村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229.
[2]李玲.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140-141.
[3]霍小莉. 基于核心素養中數學模型思想的初中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