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明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課堂教學質量的關注也越來越集中。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它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啟蒙課程,而扎實的基礎教育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更能得心應手。因此,如何開展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合自身實踐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個體差異
目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教師“獨霸講堂”的現象,學生處于枯燥的教學環境下,學習興趣難以提升,還有,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在“通篇概講”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現偏差,不利于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本文從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以及尊重個體差異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開展進行探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提升學習質量,促進有效課堂教學的開展。
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學中,主要通過學生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的長短,并會比較物體長短。我在教學活動中,準備不同長短的教具,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我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把準備好的鉛筆和直尺擺在桌面上,同桌合作兩個一起看一看這些物體,會發現什么?學生自己觀察,發現這些物品大小不一樣,并積極舉手回答:老師,這些物體有長有短,大小不一樣。我肯定了這位學生的答案,然后組織學生4人一組進行討論,提問:你們是怎么知道這些物體的長短的,是通過什么方法獲得的?學生對自己手中的物體進行對比觀察,討論并總結出來:老師,要對比這幾個物品,我們采用一端對齊的方式來作比較的。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得出對比長短的辦法。為了加深對知識點的鞏固,讓學生上臺演示教具中紙條的長短、毛線的長短、還有自由對比胳膊的長短等等。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引導學生組織討論,總結經驗,也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觀察,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1-5的認識”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進行肢體數量的教學,首先我引導學生跟我一起做動作: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揮揮小手,搖搖腦袋,然后老師開始出題:伸出2根手指,你伸出幾個手指和老師組成4根手指呢?學生掰著指頭大聲說:2根手指。我繼續提問:我伸出1個手臂,你們伸出幾個手臂才能組成3個手臂呢?學生興高采烈的舉起雙手說:2個手臂。我給予學生肯定的回答:真棒,那我再問一個問題,我的左手伸出1根手指,右手伸出2根手指,加起來幾根手指?同學們也像模像樣的舉起自己的手指進行1、2、3的數數,高興的說:3根手指。請大家伸出手掌,告訴老師,你們有幾根手指?5根手指!通過對1-5的認識訓練,加深學生對數字的理解,利用游戲互動的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認知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處于成長發育期的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和外來情景都抱有好奇并探索的心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抓住這一關鍵點,創新教學方式,摒棄“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結合教材內容,主動建構適合小學生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在“加減法”的教學中,我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心理,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廚房場景投射到教室之中,影像圖片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水果,我告訴學生準備吃水果了,學生的興趣被帶動起來(小孩子,天性好吃),注意力也就集中到課堂之中來了,我向學生提問:桌子上一共擺放了幾種水果?都有什么水果?學生豎起小腦袋,1、2、3的數了起來:老師,一共4種水果,分別是蘋果、香蕉、橘子和鴨梨。我贊揚了這位小朋友,那么接下來就是要吃水果了,告訴大家:蘋果有6個、香蕉有5個、橘子有6個、鴨梨有3個,請問,老師吃1個蘋果,小明同學吃1個香蕉,小玉同學吃1個鴨梨,小強同學吃2個香蕉,小智同學吃2個橘子,最后這4中水果還剩多少?哪種水果最后剩的多?學生聽完問題后,開始一個一個計算,很快就給出了答案:蘋果6-1=5個,香蕉5-1-2=2個,橘子6-2=4個,鴨梨3-1=2個,最后蘋果的數量最多。學生們的回答快速又準確,看來學生已經初步掌握數量減法,我再提出一個加法的問題:這個時候,媽媽又從外邊買回來香蕉5個,橘子2個,鴨梨3個,那現在那種水果最多呢?學生結合課本所學內容,拿出演算紙進行計算,最終得出:蘋果還是5個,香蕉2+5=7個,橘子4+2=6個,鴨梨2+3=5個,香蕉的數量最多。通過對日常生活的代入,構建生活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這樣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質量。
在“三角形”的教學中,我在備課時準備了生活中存在三角形結構的一些圖片,教學開始之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建筑物和設施,比如:房屋、橋梁等,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從這些圖中發現了什么相同點?學生自己觀察這幾幅圖片,觀察細致的學生發現后立即舉手回答:三角形,三角的結構。我肯定學生的回答后,引出本節的教學內容,給學生講解三角形的特征,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動手操作,對三角形的教具和四邊形的教具進行拉伸,親自體驗三角形和四邊形不同的特性,我向學生提問: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結構呢?學生積極踴躍的回答:籃球架、電線桿、桌子等等。通過借用身邊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達到有效課堂的效果。
三、尊重個體差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在學生集體中,因家庭環境、知識構成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差異,出現學優生、學困生的現象,從而影響教師教學整體質量,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考慮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把握教學進度,同時,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建立知識架構,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在“表內乘法”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自身的理解水平和認知能力,我將課外作業分層設計,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以此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課堂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必做題:
1、3×7=()5×6=()2×8=()4×5=()2×7=()
2、( )×5=356×()=36()×6=183×()=27()×4=246
選做題:
1、4×7+4=()5×6+6=()6×7+7=()
2、3×8-8=()8×4-4=()5×6-6=()
團隊題:
1、4×5+6×2=()5×2+1×7=()
2、3×2-1×4=()7×3-3×5=()
通過對習題分層次的安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習題要求進行練習,全班學生需要把必做題計算完成,學習能力強或理解水平好的學生可嘗試完成選做題的習題,最后的團隊題,需要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完成。作業分層次的布置,在尊重個體差異的情況下,讓基礎薄弱的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讓學優生可以加深理解發散思維,團隊合作的解題,能兼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在解題當中,提升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總而言之,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運用現代教學手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同時,這是一項長期積累和創新的教學工作,需要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努力創新拼搏,為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增添動力。
參考文獻:
[1]王麗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314-314.
[2]楊海鵬.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新課程學習(下),2013(7):15-15.
[3]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29(2):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