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慶
摘要:大別山紅色文化是我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歷史發展的特定背景下產生,但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的。它以傳統文化的風土人情為底蘊,經過共產黨人和革命先烈的血淚洗禮,在大別山這一特定歷史區域中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
關鍵詞:大別山;紅色文化;內涵;表現
大別山紅色文化是伴隨著大別山的革命歷史而產生并逐漸發展起來的,其內涵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歷史性。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基本定義應涵蓋其歷史背景、理論基礎、文化底蘊等幾方面的內容,它是一種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以傳統文化的風土人情為底蘊,經過共產黨人和革命先烈的血淚洗禮,在大別山這一特定歷史區域中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這種文化見證了馬克主義先進理論與大別山具體的歷史、環境相融合的全過程。
大別山紅色文化本質上屬于政治文化意識范疇,它是在歷史發展的特定背景下產生,但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大別山紅色文化主要包含大別山革命遺址、大別山革命制度和大別山精神三方面的內容。
一、大別山革命遺址
大別山,作為革命老區,承載了中國紅軍第四方面軍的全面誕生,見證了無數熱血青年的抗爭史,其文化資源豐富,教育意義深遠,因而國家也十分重視對其文化歷史的弘揚建設了許多特色鮮明的革命遺址。例如黃麻起義和鄂豫院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黃麻起義和鄂豫院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還有董必武紀念館、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等等;一種是烈士陵園、墓地、就義地,如麻城烈士陵園、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山烈士陵園、大荒坡農民暴動十八烈士墓、陳獨秀墓、三百烈士英勇就義地等等;還有一種是名人故居、舊居,如許世友將軍故里、鄭位三故居、高敬號故居等等。這些革命遺址以他們的真實存在向世人展示了大別山的革命傳統,為我們書寫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使來參觀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洗滌。
二、大別山革命制度
一定時期的政權建設都需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在大別山根據地的革命年代,面對革命時期的艱苦條件,我們的老一輩共產黨人及時擔起領導責任,既積極領導軍隊有效部署革命戰略,同時,也高瞻遠矚十分重視根據地的制度建設。
面對有些同志對革命局勢的悲觀態度,根據地及時地傳達了毛澤東同志的重要指示,并組織在軍隊中開展以“訴苦、三查、三整和三大民主”為主要內容的整頓。通過整頓,使軍隊內的部分領導干部在黨委擴大會上做了發言,深刻反省自身的問題所在,勇于承認錯誤,堅定貫徹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使全軍的斗志大增,軍民聯系更加緊密,為奪取最后的勝利掃清了障礙。
隨后,根據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五四指示),大別山根據地對土地改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由于初期經驗不足,出現了一系列“左傾”思想的干擾,使土改工作陷入了兩難。關鍵時候,鄧小平同志及時地進行了工作檢查,并根據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制定了土改實施的基本細則,對富農的土地采取沒收所有剩余的政策,維護了廣大貧農的土地權益,深受他們的擁護。此外,為了廣泛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各級黨委組織頒布了《生產獎勵條例》,鼓勵農戶進行生產競賽,成立專門的農具生產合作社,全力發展農業生產。
三、大別山革命精神
大別山革命精神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民族解放、人民獨立的奮斗目標,而組織軍民進行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品格,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革命精神。
1.不畏強敵,勇擔先鋒的革命品質
1927年八七會議召開以后,中國共產黨積極做了許多戰略部署,先后在豫鄂皖地區組織發動了三次重要起義——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安起義,通過三次起義的實戰經歷,取得了鄂豫邊、豫東南、皖西這三大重要戰略陣地,當時參戰的軍隊便形成了后來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后又經中共中央商討決定,將這三大區的二十幾個縣進行整編,實行中央統一管理,并對參戰的三支軍隊也實行整編,統一編入紅一軍,經過中央委員會的決策,于1930年6月正式建立了豫鄂皖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為當時革命的重要后方基地,為后期的解放戰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中國革命的危難關頭,大別山軍民面對強敵,始終不屈不撓,堅持鎮守在戰爭的最前沿,上下團結一心,堅決服從黨的領導,驍勇善戰,用實際行動,為我們記錄了大別山軍民不畏強敵,“勇”字至上,爭當革命先鋒的偉大革命品質。
2.艱苦奮斗,團結一心的革命行動
大別山地處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處,橫亙于江淮之間,擁南北之要沖,承東西之樞紐。萬里長江沿大別山邊流過,從安慶到武漢約余里。大別山地區戰略位置重要的原因還因為其周圍擁有武漢、九江、安慶、合肥、信陽、南京等一批大中城市。如果擁有大別山,既可西控武漢,又可虎視南京,又可南斷長江。因此,大別山在當時的中原深受國民黨垂涎,曾多次組織兵力對大別山進行“圍剿”,實行殘酷的經濟封鎖,使得大別山人民生活困難。然而,這樣的強壓,并未嚇到他們。面對敵人的虎視眈眈,環境的極度惡劣,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帶領軍民共同作戰,鼓勵他們艱苦奮斗,團結一心,用農具作武器,以樹根為糧食,積極進行簡單的農作物種植,以他們的毅力向敵人表明作戰的決心,最終帶領著大別山人民闖出了一條血路,完成了艱難歲月的磨礪。
3.對黨忠誠,堅守信念的革命信仰
大別山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務實態度,以國家大義、人民福祉為己任的全局觀念。為其發展贏取了堅實的后備支持。廣大黨員干部懷著對中國共產黨的絕對忠誠,始終堅信革命會最終取得勝利。盡管曾一度陷入革命的低潮期,一度遭遇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但這并不能阻撓廣大先輩的戰斗熱情,他們憑借著“不消滅敵人,不是英雄好漢”的戰斗激情,依然服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對黨忠誠,為我們血洗出一條條康莊大道,用血的代價為我們詮釋了信念的力量,這正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張元婕.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與實現路徑研究——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為例[D].武漢理工大學,2013.
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紅色大別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