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有了變化,需要進一步去抓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和改革,針對中國經濟出現的新樣貌需要不斷進行改進,以此可以消除底層與上層經濟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同時,我們需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心態去找到解決經濟矛盾的方法,并且要改善現在所擁有的經濟體制,優化制度,摒棄中國經濟在以前發展時所出現的漏洞,讓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成為時代的潮流。
關鍵詞:現代經濟體系;經濟矛盾;經濟體制;新時代
在我國當前發展時期,社會所出現的新的矛盾點作為起點去進行構建經濟發展新策略。如果想要實現這一點,就應該不僅有嚴密緊湊的有機體,還要迸發全社會的創造力,讓整個社會的經濟工作可以更高效率的去進行完成。而對于整個世界的經濟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經濟都取得了成功與進步,只有在經濟工作中解決掉真正的社會矛盾,才能夠使得經濟工作得以正確開展。
一、新時代中國經濟矛盾系統的現實解讀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經濟矛盾有著全面的認知,對不同層次的經濟進行不同的實踐與探究。雖然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但是又存在地域政治文化的原因,使得在對每個地區研究的內容上既有重合也有疏漏的地方。所以為了對中國經濟工作矛盾走向進行正確的解讀,就應該尋找矛盾之間的統一性,尋找不同因素之間所存在的內在關聯。這樣將中國經濟工作矛盾走向視作經濟工作的主體,不僅能夠體現勞動者的利益,還能夠為中國的經濟矛盾提供理論依據。
二、現階段中國經濟工作矛盾的基本走向
在黨的十九大開展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了全新的論斷,為了解決這一經濟矛盾,就需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今后的經濟工作開展就以此作為目標進行發展。
(一)投資與需求分歧嚴重
對于我國多年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投資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很大,因為消費者屬于需求這一環節,而投資與消費能夠在量上加以平衡,投資與需求卻只能在質上對等。因此,就應該在規模大速度高的基礎上進行投資,而對于像我們國家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需要先滿足投資的需求,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投資與需求狀況來看,產能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大,并沒有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這不但無法提高生產能力,還會影響經濟發展體系中的各種關系。
(二)粗放型經濟引發結構性矛盾
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換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效果也非常顯著,但是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越來越多的資源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社會資源的分配并不公平公正,從而大大增加了貧富差距,使得社會問題出現了更多,從投資這一角度去分析,超支了大量的預算,并且在以后的時間內會影響更加慘重,因此對于以上現象,我們應該清楚的對問題進行認知。而在技術層面上,我國社會經濟雖然在高速增長,但是使得大量資源損耗,經濟發展所投入的代價并不是投入產出比較低那么簡單,而是我們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所獲得的收益只是單方面的,并且更嚴重的是這種發展體制已經漸漸穩定下來了,局面無法扭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有借助財政政策及多種政策的共同協調,才能夠建立新的競爭優勢,將經濟體系進行優化。
三、新時代中國經濟體制的重構路徑
(一)重構區域協調與全面開放格局
以新社會主要矛盾和新發展觀去指引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要矛盾,不斷激發社會創造力,并且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促進中國與各國經濟之間的關聯,進一步明確中國經濟未來城鎮化的模式和前進目標,對經濟進行整體的規劃,能夠在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可以激發出更大的經濟活力。
(二)重構創新型經濟發展范式
為了緩解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為了給經濟發展增加更大的動力,就需要重構創新型經濟發展方式,讓經濟發展在低成本低勞動力的傳統情況下,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力,通過完善財政貨幣等各方面的經濟政策協調體系,選擇經濟體系構建能夠完善,要改善消費機制,注重對投資體制的改革,并且為了能夠對投融資制經濟進行優化改革,讓國家的財政可以擔負起國家的經濟目標,并且還可以以創新型國家建設作為方向去發展,需要國家對現有的科技體制進行改革優化,以此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提供必要的體質保障。
四、結語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經濟還面臨著很多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國經濟工作領域上,工作人員的創新力及各方面的發展能力又不足,因此就使得經濟發展落后的現象,因此我們就需要不斷的改革方案,優化方案。通過以上幾點對中國經濟矛盾系統的現實解讀,在認清現階段中國經濟工作矛盾的基本走向,認識到了我國投資與需求分歧嚴重,粗放型經濟引發結構性矛盾,由上述現象進行新時代中國經濟體制的路徑重構,通過重構區域協調與全面開放格局,重構創新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兩方面作為出發點,可以使得我國經濟能夠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永信.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主題:規定中國現實經濟矛盾系統[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36(1):53-62.
作者簡介:
陳忠玉,武漢輕工大學,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