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才
摘要:生活化是初中數學教師教學最理想的追求,因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可以讓他們輕松地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讓他們靈活地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用。因而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建立起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并努力研究有效的措施來讓自己的教學課堂變得生活化。本文就是筆者對構建生活化教學課堂的策略的一些探討和建議,以期望能給各位初中數學教師帶來幫助。
關鍵詞:生活化;課堂教學;初中數學
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本就來源于生活,它們最終也是需要學生將之運用于生活的。這樣的話,數學知識的價值才能夠得以實現,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行為也就有意義可言。那么初中數學教師該如何做才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的關系呢?他們此時就可以為學生構建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課堂。因為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最直接渠道,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課堂則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運用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引出數學知識
初中數學教師要想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他們就需要將生活色彩填充在自己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堂導入環節就是首當其沖要做到這一點的。這時初中數學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進行生活化場景的創建,進而引出即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教師要注意的是,這些生活化的場景必須是學生熟悉的情境,這樣才能夠給學生代入感。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來將情境創建得生動有趣,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進行《正數和負數》這一節內容的課堂導入中,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段天氣預報的視頻,并將視頻中出現的數字列在黑板上。接下來筆者就讓學生脫離視頻,自己進行播音員這一角色的扮演。這樣的話,學生就會躍躍欲試,他們的性格激勵著他們去模仿視頻中播音員的語言和行為。這時他們就會發現5攝氏度會被他們稱為零上5攝氏度,而-5攝氏度則會被他們稱之為零下5攝氏度。明顯的對比意義會讓學生對正數和負數的關系有了一個淺層次的認知,他們也因此會想要繼續對其進行研究。那么接下來筆者的教學活動就能夠順利地開展下去。
二、運用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初中的數學知識更復雜,也更抽象,這就導致還在用形象思維思考問題的初中學生無法輕松地對其進行理解。這時初中數學教師就可以運用生活案例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那么生活案例該如何選擇呢?此時教師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之前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去思考如何才能夠用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去解釋抽象的數學知識。那么這些現象就應該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所展示的生活案例。例如:在進行《用頻率估計概率》這一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頻率和概率之間的關系這一抽象的知識并不能輕松地理解,因為他們上一節。這時筆者就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拋硬幣和拋圖釘兩種現象來對學生進行解釋。雖然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學習了用列舉法去求拋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但他們無法用同樣的方法去求拋圖釘釘尖著地的概率。這時筆者就可以讓學生展開大量的拋硬幣實驗,進而去研究頻率和概率之間的聯系。接下來學生就能夠根據這一結果去求拋圖釘釘尖朝上的概率,他們也因此了解了頻率和概率之間的關系。
三、運用生活素材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習題
做題是鞏固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因而在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課堂中,數學習題的身影隨處可見。這時教師如果想要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他們就應該讓學生練習的習題中充滿著生活氣息。那么教師該如何去做呢?此時他們就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并使之出現在為學生所編寫的習題中。這樣一來,學生做題的過程就是在解決生活中所遇到難題的過程,他們也因此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熟練地應用起來。例如:在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這一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能力,筆者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將這種能力應用到具體的實際生活中。但實踐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此時筆者就只能夠通過習題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訓練。因而筆者就為學生設計了很多具有生活信息的習題,如在郊游的過程中用18元去買冰紅茶和礦泉水,如何進行購買才能夠讓7個人每人都擁有一瓶飲料并且恰好把錢用完等。當學生能夠在習題訓練中通過已知的條件信息獲得二元一次方程組并正確求解時,筆者的習題訓練就可以結束。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數學知識的更多用途。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可選擇的策略有很多。但教師要注意的是,要想達到最佳的構建效果,他們就必須將學生放在考慮的首要位置。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著教師該節課的氛圍和教學的效果。這時初中數學教師就應該對每一名學生都進行研究,進而找到他們的興趣點,并將之應用到生活化教學的課堂中去。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喜歡學數學,并享受學數學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黃忠卿.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有效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4):39.
[2]朱青.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實踐[J].中學課程資源,2018(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