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素質教育理念倡導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創新教學策略促使語文課堂有效實施。在《窮人》一課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探究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說味道。本課教學設計針對教學內容和實際學情展開精準設計,以此完善學生知識能力結構,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為創建高效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窮人》;有效教學
教學設計是立足于語文教材和學生學情的前提下,根據新課程改革標準把一種教學效果設想,通過合理周密的教學方案規劃呈現的教學諸要素的有序安排。有效的教學設計是關系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可控性的重要因素,并集科學與藝術于一體。本文筆者基于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實踐,以《窮人》教學設計分析為例,著重從文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定和多樣化教學過程實施等方面,探究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構建高效課堂。
一、教材分析
《窮人》是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通過敘述桑娜和丈夫收養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情,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善良之心,彰顯了人性的美好品質。本篇小說的語言樸實且準確,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朗讀課文,積累部分詞語;能抓住關鍵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和學習主人公漁夫和桑娜的形象;了解課文內容前提下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美好品質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教學;朗讀教學;批注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合作探究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把握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漁夫和桑娜的人物形象,體會文中兼有的對社會的抨擊和對人物的贊美雙重感情色彩。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播放《窮人》朗誦視頻,布置聽讀任務
師:讀小說,咱們總喜歡帶著問題去追問:故事開始后,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然后呢?最后結果怎么樣?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聽讀課文,在解決生字詞的前提下,還要概括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提問導讀,引導學生貼近主人公探究
師:讀這篇課文,我們的心始終貼著一個人物的內心,她是誰?(桑娜)說一說,桑娜的內心有過哪些擔心?(生讀后總結)
師:你真會讀書?那誰來說一說,這篇小說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引導學生在熟知情節的前提下總結)
(二)小組合作探究課文知識,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1.通過環境描寫,探究桑娜起伏變化的內心
師:(多媒體呈現兩段環境描寫,引導學生詳細分析環境描寫段落)自由讀一讀,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提取環境描寫所交代的信息,品味作者如何勾畫窮人的生活場景及窮人如何樂觀抗爭命運的不公)比較屋內的環境描寫與屋外大海上的環境描寫,比較桑娜在家補帆和進入西蒙家看到的情景這兩段,分析這些環境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處。作者通過這樣描寫想說明什么?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悟)
2.通過心理描寫,探究桑娜矛盾堅定的內心
師:(情境代入,找到心理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是本文最突出之處,找到文本中各部分的心理描寫讀一讀,在書本上選擇空白處抓住關鍵詞寫自己的感悟,與同桌交流。(引導學生在個性化批注中敘寫體會,在討論交流中思考揣摩)
師:讀一讀第9自然段,透過這段心理描寫,嘗試探究桑娜此時有什么感受。(學生交流討論)
師:桑娜的內心只有矛盾嗎?再次朗讀,你還能找到除矛盾外的哪些內心波瀾?(引導學生發現桑娜矛盾、猶豫、不知所措卻又堅定的內心)
師:為什么桑娜會矛盾,又為什么會堅定呢?(小組合作探究,匯報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三)再讀小說,帶著疑惑走近作家,探尋年代背景之影響
師:讀小說,除了了解故事情節、關心人物命運,探究人物內心外,還能怎么讀?(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走近其其他作品,感悟“窮人”所處時代)
師:你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什么?(引導學生總結收獲,緊扣單元主題“人間真情”感受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梳理語文要素,能從本文中關注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綜上所述,新課改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展開有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出真實且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內容,以此拓展其語文思維發展。《窮人》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研讀教材設計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不斷追問,拓展學生語文思維,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小說世界徜徉中感知作者文字的豐厚性,對最后學生的深度閱讀學習效率有重要推促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全席.《窮人》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13(30):24-25.
[2]許翠花.注重課堂設計 滲透學法指導——淺談《窮人》一課的教學思路[J].甘肅教育,200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