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忠菲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以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目標,實行多方位的課程教學。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針對于小學語文的發展格局,將面向學生多種語文素養的教育模塊進行整合,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趨勢。本文從語文教學改良的角度,探討了語文教學如何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統一,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與體制改良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課堂教學
引言: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其在學科涉及的教學項目范圍一向較廣。針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般涉及拼詞、聽寫、閱讀、寫作等技能的學習。在實際應用方面,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成為了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本文涉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側重于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進行融合。
一、閱讀與作文兩大模塊指向
(一)閱讀模塊培養方向
閱讀教學模塊針對小學生對基本的文學閱讀材料的理解認知能力進行培養,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文章結構的布局、描寫方式類型以及文章中心主旨及思想內涵。
(二)作文模塊培養方向
作文教學模塊針對小學生在進行基礎的記敘文寫作時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目標在于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在語文課堂中掌握的語文常識,并通過語言組織進行自我想法的結構性表達。
二、閱讀與作文教學的銜接性
(一)閱讀為作文提供素材
在小學階段,學生所經歷的生活體驗尚且不充分,這通常會導致小學生在自主進行作文創作時面臨一個問題——無事可寫。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強調學生以真情實感進行寫作,避免學生以抄襲的方式進行虛假的寫作。但事實上,單方面強調讓學生進行真實的寫作,卻不予以內容上的引導幫助,反而會使學生陷入難以提筆的尷尬境地。而閱讀則十分符合小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要求,通過對名家名作的內容提煉、名句摘抄,能夠使學生更快地獲得符合寫作要求的素材,用于為小學階段的記敘文寫作增添神采。
(二)閱讀為作文提供方向性指導
經過教師篩選后用于小學語文課堂寫作的閱讀材料,一般都是結構精巧、內容高雅的優秀作品。該類作品一方面在思想感情上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且在結構上值得學生進行參考借鑒。因此,閱讀理解方面的教學不應止步于讓學生進行對語段內的用詞、表達方式的分析,還應當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使學生將優秀的閱讀材料作為作文的范例進行內容、結構的分析,思考自己在進行同類型的作文創作時應當如何進行構架。
(三)作文修改幫助閱讀能力提升
在傳統語文作文教學模式中,一般采取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的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認為小學生難以對自己作文的缺點進行反思與針對性的修正。然而,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修改作文的過程需要應用到閱讀理解的能力,也說明學生能夠通過對修改作文的體驗嘗試,鍛煉自身的文本閱讀能力,實現作文與閱讀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三、閱讀與作文教學融合方式
(一)培養學生作文素材整理意識
1.模板寫作在小學階段的失落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通常將某一優秀的作文作為范文或模板,讓學生進行模仿寫作。在這一教學方式中,不難發現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實際上在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存在一定的誤判。一方面我們不相信學生能夠自主提出對生活的良好感悟,另一方面我們卻固執地認定學生能夠理解范文中的例子并較好地運用。這一判斷上的矛盾證明了我們對于學生能力把握上的失誤與對語文教學的不信任。在這一情況下,一味堅持模板寫作,反而會導致學生獲取的作文教育劍走偏鋒,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2.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素材
閱讀練習,是在小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較少,難以自主形成經驗感悟時,獲取優良的寫作素材、拓寬眼界的最恰當方式。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紙的發明》一課的內容為例,正是對學生在中國非物質遺產文化“造紙術”的一次科普,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該類內容進行摘錄。此后,學生在涉及文化領域的描寫時,能夠應用上類似的科技嘗試進行陳述和描寫,豐富文章的內容[1]。
(二)注重閱讀教學后的寫作練習
1.引導學生整理文章脈絡
在現行的小學語文閱讀理解培養體系中,對于學生在文本的表達方式、詞語概念的教學較為成熟,且在內容上偏重于對學生解題方式的教學練習。所以必須為引導學生配合教學融合進行思維上的調整。例如,教師應當在學生完成文本的閱讀后,提出“這篇文章是如何進行情節展開的?”的疑問,在學生自主思考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對文章結構的拆解思考,發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像一篇記敘性的文章,就能夠被解構為“交代時間空間背景、引出主要人物、敘寫主要事件、描寫完成人物刻畫、抒情升華文章”的文章結構安排,使學生得到作文模式的正向啟發[2]。
2.注重學生寫作練習
要強調實踐性練習的重要性,在學生完成對文章內容的結構理解后,要通過即時的寫作練習,進行同類型的記敘文寫作嘗試。通過學生自主的寫作體驗,形成對該類型的記敘文寫作的經驗,使學生面對該題材的寫作要求時能夠得心應手。例如在小學階段的閱讀題中,將描寫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深情的文章作為小學閱讀題的文本實際上十分常見。在常規性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通常將該類作文的思想理解視作教學的第一目標,使學生在遇到該類閱讀題型時能夠快速地進行思想理解用于閱讀理解題目的感想發表。但在進行語文教學融合的改革時,教師應當認識到該類文章對學生寫作思路的啟發作用。例如在讀完描寫親情的記敘文后,可以嘗試寫自己的父母;在讀完描寫夢想的記敘文后,嘗試談一談自己的理想。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到作文中,形成對某一普遍現象的感悟,從而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
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最終目標。在實行作文與閱讀的教學融合過程中,必須以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準,調整與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夠通過系統化的科學學習,實現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高,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瑞玲.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J]. 學周刊,2017,67(5):000144-000145.
[2]佚名.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研究[J]. 神州,2018,23(10):000160-00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