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森
摘要:信息全球化高度發展的背景下,習近平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除了隨之而來的之外,各種不良信息也乘機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特別是高校校園。高校校園是文化和信息蓬勃的場合,也是文化虛無主義肆虐發展的地方。因此,建設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警惕文化虛無主義,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文化虛無主義 高校 大學生
一、文化虛無主義的內涵及表現
1.文化虛無主義的內涵及表現
“文化虛無主義”又稱“文化取消主義”。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四人幫利用職權推行的政策,是一種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類文化遺產,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精神文化價值的態度。這種文化價值觀以矮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質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式,企圖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兜售西方價值觀。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高度發展的時代,文化虛無主義也表現出了新的傳播方式,主要在網絡和大學生群體進行中進行傳播。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對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族英雄形象進行歪曲和抹黑。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飛等,將其詆毀為狹隘的漢民族主義,在文化市場中濫用歷史人物形象進行惡意營銷等行為。第二,對革命文化的選擇性虛無,如借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全盤否認毛澤東及眾多革命領袖的偉大貢獻并進行大肆宣傳。第三,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進行詆毀。“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在2018年央視春晚給全國人民送祝福之后,卻在微博上遭到了無端詆毀。黃旭華院士為了大國重器,30年隱姓埋名,以身許國,是真正的國之棟梁、人民英雄和全國道德模范。對英雄、模范的肆意侮辱,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然挑釁和蓄意背叛,這是文化虛無主義的慣常表現和真正意圖。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建設
1.為什么文化虛無主義容易在高校中傳播
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葛蘭西提出“文化領導權”理論,他認為上層建筑可以分為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政治社會主要指議會,法庭,警察和選舉機構等政治上層建筑,它能夠起到有限領導權作用。市民社會則是民間社會組織的集合體,它是創建新的意識形態和散步統治階級思想的社會機構和技術手段,包括工會、政黨、教會和學校等地。市民社會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領導權作用,通過知識分子和領導集團的聯系,是整個社會結構和上層建筑的中介,市民社會最重要的領導權也是文化層面的領導。越是發達的國家,知識分子在文化層面的領導權越能體現。這也是文化虛無主義總是在高校校園中滲透的原因,大學校園文化氛圍活躍,大學生不容易甄別信息的良莠。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其自身的必要性,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和活動文化等一系列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重要內容,發揮健康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啟迪學生智慧,開拓學生視野,優化學生人格都具有重要意義。
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旨要求
首先,要明確建設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深入挖掘清晰校園文化的內涵,把培養新時代新青年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其次,建設氛圍活躍的校園文化環境,以“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系統性工程,進行多方論證,細心規劃,結合學校實際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凸顯高校精神風貌,結合當地人文歷史以及民族風情,建設獨一無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三、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文化虛無主義
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各種曲折,樹立文化自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堅決防止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述好中國特色,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還要增強文化自覺,提高識別文化虛無主義的洞察力。文化虛無主義不會自貼標簽,要練就辨別“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 、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基本原則,掌握正確的思想武器,以客觀、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認識研究文化問題,實事求是,揭露本質,廓清文化虛無主義的迷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4]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N].光明日報,2016-11-23.
[5] 陳明琨.文化自信視閾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建構 ?[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