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磊 范翠竹
摘 ?要: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課堂構建并非依賴教師機械化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不能稱之為有效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有效教學還要推進學生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養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教學思想觀念和教學方式,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多樣化教學引導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實施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重視,教師在此過程中肩負著重大的教學重任與壓力。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創新多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動態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參與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是教師孜孜追求的重要教學目標。筆者基于教學實踐,從以下四個方面切入探究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構建。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強化數學與生活聯系
創設生活化情境已經成為數學課堂的常態,數學教學應該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多維度掃描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將抽象數學知識與生動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和教學情境生活化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余數的概念,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讓學生拿出提前制作的10張小卡片,在課堂上做分卡片的小游戲。首先,引導學生按照每堆數量一樣多的標準進行分配,看看10張小卡片能分成幾堆。學生在反復嘗試后得出結論,可以分成1、2、5堆。這時候,教師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請學生將10張卡片分別按照3、4、6、7、8、9進行分配,再觀察結果是什么。當出現多余的小卡片時,教師可以抓住教育契機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為什么會有多余的卡片存在?”以此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堅持以問導學,在質疑中強化學生思維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也對促進學生思維不斷發展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課堂中,以“問題解決”為最終目標指向,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數學知識,在質疑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制作長方體外框后,可以隨意指其中的一條棱,引導學生推測棱的長度,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依據。在動手操作取下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是否可能復原長方體大小,引導學生思考最少需要保留幾條棱才能復原長方體的大小。在問題引導下讓學生找到知識本質,提高學生思維縝密性的同時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
三、開展自主探究教學,彰顯學生主體意識
素質教育理念思想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基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探究如何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能夠轉變傳統的應試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推促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感知數學學科魅力,實現知識內化。
比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相關信息編寫一道兩步計算的問題,并列出綜合算式。比如給學生呈現兩個小朋友到超市買文具的情景,文具區擺放的物品有講義夾7元,訂書機12元,書包24元,水彩筆15元,筆記本6元,鋼筆35元,讓學生自主設計題目,解答問題。在獨立思考,自主完成任務和與同伴探究算式算理的過程中實現數學思維變化,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四、呈現梯度化習題,發展各層次學生技能
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樣化的習題練習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數學課結束后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接受程度進行梯度式分層作業布置。這樣不僅能保持學生鉆研數學的積極性,還能檢測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查漏補缺中實現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這是乘法知識的拓展延伸。在引導學生鞏固算法算理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結束后給學生布置相關的習題練習,讓學生在習題練習中實現知識技能的深化,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數與數之間關系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練習題的設置上,可以給學生布置乘法口訣、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甚至拓展三位數乘兩位數等,在基本算理的掌握中實現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用心引領,是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堅持生本思想,從創設生活化情境,強化數學與生活聯系;堅持以問導學,在質疑中強化學生思維;開展自主探究教學,彰顯學生主體意識;呈現梯度化習題,發展各層次學生技能等方面著手,以此使得數學課堂呈現勃勃生機,學生煥發蓬勃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汪祝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05):63.
[2]劉志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03):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