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音樂欣賞中所特有的美育因素,結合新課程標準對藝術審美能力培養越來越重視的要求,就如何抓住教學內容所體現出的獨特內涵,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有個性,有創造能力,能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新一代高素質人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上所作的嘗試。
關鍵詞:音樂欣賞;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音樂具有審美、認識、教育和娛樂的功能,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審美能力是人們在長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能力。《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音樂欣賞是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照。
通過這種對音樂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并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從而有效培養審美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
一、音樂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
音樂是最富于情感的藝術,但音樂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準確、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當地表現出音樂情感的。這主要是因為音樂的情感不單是人的本能生理現象,而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
(一)感知 —— 發現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欣賞是經聽覺而實現的審美活動。馬克思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樂聲中感受不同樂器的色彩,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藝術美的存在。這種感知能力的獲得,只有通過欣賞的實踐才能提高。
例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以那深沉哀怨、飽含憤慨而又略帶朦朧憧憬的旋律,真情而深切地揭示了阿炳在舊社會的坎坷經歷所形成的復雜內心世界。再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由英國管吹出的《念故鄉》的旋律是那樣的委婉、哀怨、憂傷,抒發了作曲家無限的離愁別情,從而使這個樂章得到了“在一切交響曲的慢板中最動人”的評價。因此,在欣賞課中,一定要讓學生主動去聽,主動去感受,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傳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
(二)聯想——體驗美
列寧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用自己的想象力來給剛剛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畫出完美的圖景——那我就真不能設想有什么刺激力量會驅使人們在藝術、科學和實際方面,從事廣泛和艱苦的工作,并把它堅持到底。”
音樂的聯想、想象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長期的音樂欣賞實踐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一些音樂與標題一致的器樂作品和有明確詞義的歌曲,可以使人浮想聯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審美 享受。例如在我國春秋時期,鐘子期聽了俞伯牙演奏的兩首樂曲,分別以高山和流水的聯想來理解。由于這種聯想準確、深刻,從而使他們成為了知音。
(三)創新——創造美
在引導學生挖掘和發現“音樂美”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品味和創新“音樂美”。在“發現美、體驗美”的音樂欣賞 教學過程中,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這個基礎上就得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把音樂、作品的內在美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即進入對音樂作品進行三度創作的“創造美”的審美層面。
因此,在“創造美”的教學中,就是要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化對音樂作品內涵的認識。在音樂欣賞課堂上,我經常先給學生聽某一段音樂,然后設計“形象語言搶答題”,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爭先恐后地搶答,發言精彩獨一,語言機智幽默,都與音樂形象十分貼切,顯示出很強的創新思維及獨創能力。
二、培養興趣是學習音樂的源動力,必然成為他們熱愛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長劑
如何抓住音樂教學內容所體現的獨特內涵,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藝術審美能力?
(一)創設自由、輕松、信任的欣賞環境
和諧、輕松、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會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天的茁壯成長和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對教師而言,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方向。
小組互動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產生的以小組為單位的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模式。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互動合作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起著一定的作用。針對具體的教材內容,課前可安排學生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合作探索的空間。
如教學民歌篇時,課前可讓學生收集各地區的民歌,課堂教學時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賽歌會。在欣賞教學中,由于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從而影響了審美判斷和評價的標準。在小組互動合作學習中,學生間談論更多的往往是當今社會的一些流行歌曲,他們將這些歌曲稱為“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對那些藝術性強較的經典歌曲總覺得平淡無味。針對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審美誤區”,教者應重視其審美評價方向性的引領,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高雅”之中的真善美,分辨“庸俗”之中的假惡丑,從而正確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促進審美評價能力的發展。
音樂是用音響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聯想、想象、激動和共鳴的。著名詞作家喬羽曾說:一首好歌可以影響人的一輩子。音樂作品中很多是表現人的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生的經歷等,在這里我們可以閱讀社會,領略人生,體察生命。只要教師善于引導,那么在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心靈就能得以釋放,思想能夠自由馳騁,情感能夠充分體驗,從而在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的同時,使他們真正地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秉義《〈高山流水〉音樂審美意識點厾——兼談“六代樂舞”》[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0 年 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