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冉
摘要: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明確論述了他的平等思想,本文從馬克思駁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平等觀點入手,可以看出他認為拉薩爾派所稱的平等的仍帶有強烈的妥協性,進而探討馬克思的平等觀念:平等并非真正的平等,以及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中體現的平等觀,從中體會馬克思論述問題的方法論。
關鍵詞:《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平等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這部經典著作中主要論述了他對拉薩爾派的錯誤觀點的反駁和批判,并據此提出了一系列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和觀點。其中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論述了他的平等思想,以批駁拉薩爾派平等觀念的妥協和虛偽、消除德國工人運動的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其中還蘊含著寶貴的思辨理論,對于今天仍有著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價值。
一、馬克思駁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平等”
“……所以勞動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要求集體調節總勞動并公平分配勞動所得。”
可以看出,拉薩爾派在這里主張勞動屬于所有的社會成員,且這些社會成員之間有著完全平等的權利,能夠得到“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并且勞動所得應當公平分配。
馬克思認為,“‘平等的權利’和‘社會一切成員’顯然只是空話。”從單純的詞義上來看,社會一切成員包括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如果勞動同樣屬于了非勞動者,那么便無法做到所謂“不折不扣的勞動”了。
這里平等的權利仍然帶有強烈的資本主義色彩,而這種平等對于勞動者來說,恰恰是不平等,因為實際上勞動者的平等只能通過勞動這一尺度來衡量,但是無論是勞動者本身還是勞動本身都是不相同的,通過統一尺度衡量不同的事物,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事實上,拉薩爾派主張的平等的權利事實上是不平等的,或是說是只是注重了形式上的平等,但是馬克思認為形式上的平等并不能算作平等,只有實質上的平等才是平等。
在公平分配方面,“公平”這個詞本身就很值得商榷,站在不同的立場,對公平的理解就不會相同,不同的經濟關系,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對公平的概念和標準,每個階級都認為反映自己的要求以及適應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公平原則是最為公平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將按資分配看做是最公平的方式,認為工人得到工資而資本家得到利潤是很自然的。沒有一個統治者會聲稱自己國家的制度是不公平的,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言,“難道經濟關系是由法的概念來調節,而不是相反,從經濟關系中產生法的關系嗎?”公平的含義本身就是要根據社會具體情況來確定的,而不是空說一個“公平”,反而用這個概念來調節社會。
而拉薩爾派所稱的公平分配,實質上仍然是商品等價交換。因為“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在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資料私有制度被消滅,階級剝削不再存在,勞動者付出多少勞動,就得到多少勞動所得,但事實上,這并不是公平分配,而是按勞分配,本質上是商品的等價交換,因為真正的公平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按需分配。也就是說,拉薩爾派所謂的公平分配,是資產階級的交換原則,而非社會主義條件下生活生產資料的平等。
另外拉薩爾派對于“勞動所得”的說法也不盡明確,究竟是所得到的產品,還是勞動的價值,都沒有闡述明白具體指的是什么。根本概念的不明確,也導致了分配原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勞動者的勞動成果沒有一個一定的衡量標準,從而無法在不同情況下獲得確定的勞動報酬。
二、馬克思的平等思想
1、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
馬克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的不同,除了生產水平和社會發展的不同之外,分配制度也有很大差別。“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這就決定了分配方式只能是“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的一切。他所給予社會,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即按勞分配。在馬克思看來,雖然按勞分配與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意義,但實質上是商品的交換,仍帶有很大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不夠徹底的,“但是這些弊病,在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馬克思認為,對于共產主義初級階段而言,以個人供給社會的勞動為尺度進行分配實際上才是最大程度體現了平等權利的分配方式,但是這種平等權利也是被限定在“資產階級的框框”里的,因為這里的“平等”也只是保證了勞動者勞動權利的平等,是一種前提條件的平等,而非分配結果的平等,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但是在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還不夠均衡和全面,這種制度是與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
和有“弊病”的按勞分配相比,馬克思相對應的提出了按需分配的思想,檔共產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充分涌流,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民當家作主,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并且社會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充分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這種社會基礎之上,按需分配就成為體現平等權利的分配方式,因為在按需分配的社會中,勞動者和勞動本身的差異不會造成分配的差異,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獲得生產資料,不但注重了前提條件的平等,還獲得結果的平等。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根本原理,深刻論述了“法權觀念”同樣也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以此批駁拉薩爾的觀點。拉薩爾所聲稱的“公平分配”的實質,并沒有以經濟關系作為基礎,而是超出了生產關系的范圍,是一種反過來用外部條件來規制經濟關系的錯誤強制。
2、平等:并非徹底的平等
“平等的權利”其實并不平等,雖然馬克思認同人應該享有平等權利,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拉薩爾派所稱的“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馬克思主張對平等權利的內涵應當根據同時間的社會發展階段和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來確定,不能只用一個平等來衡量形態各異的社會發展階段,平等的內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也就是其實馬克思主張的平等實際上是相對的平等,而非絕對的平等。
為了避免上文提到的“弊病”的出現,馬克思提出權利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者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該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這并不是說馬克思不主張權利平等,而是因為上文提到勞動者和勞動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而按勞分配又只是前提條件的平等,并不能保障結果的平等,才提出權利應該是不平等的,即通過改變權利的平等來權衡人的天賦不一這一無法改變的命題而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因此盡可能改變一些平等的前提條件,是為了最大程度上接近結果平等,在他看來,這種追求結果的平等更優于單純的前提條件的平等。
三、方法論意義
1、務實的思維方式。這種務實的思維方式貫穿《哥達綱領批判》全書始終,很多對拉薩爾派的批判都是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進行論述的,比如對勞動者為什么不盡相同的論述中,他通過分析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人的婚姻家庭情況也有很大區別等等,來支撐自己的想法,論述始終從社會現實情況出發,有理有據,能夠獲得讀者的共感,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而論述一直是從事實到事實,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這與拉薩爾派空喊平等的口號形成了鮮明對比。
2、重視社會現實本身。馬克思本身對于社會發展有著非常全面而深遠的構想,從他對按需分配的構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也清晰的知道怎樣的平等才是最有利于人的發展、是我們最終應該追求的。但是落實到現實情況中,馬克思沒有選擇最優方案,而是根據社會發展情況主張相應的觀點,最大可能尋找和社會現實本身最為合適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馬克思的思想不是只局限于社會現實,而是在經過全面分析后,充分重視社會現實以及經濟基礎,從而據此產生相應思想和理論,以期得出的思想或理論能夠促進社會發展。
3、以人為本。馬克思探討問題時最終總是會落到“人”這一層面上,將觀點和想法不是以理論本身呈現出來,而是通過論述將這一理論應用在人本身之后,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通過按需分配到按勞分配的轉變,馬克思通過闡述人在這兩種不同的分配制度的情況下境遇的不同從而印證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形成共感。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利益的紛爭不可避免。其中在公民與公權力存在糾紛的時候,較私權利而言,公權力處于相對優勢的地位。在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如果對雙方的要求完全一致,反而有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結果;而如果按照馬克思的平等思想,在處理糾紛時應該充分考慮優勢和弱勢雙方的不平等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在實際生活中用“不平等”的原則來處理糾紛,更能保障結果的最終合理,從而保障公民的權利,
4、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沒有把眼光局限于過去,一直是站在過去和現在去看將來,通過對歷史的把握,把目光放在未來,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在拉薩爾派還被困在對資本主義思想妥協的泥沼之時,馬克思的思想并非局限在社會現狀本身,而是超出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現狀,通過結合人本身發展的本原性去把握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對整個社會發展都具有宏觀的、有根據的把握,意識到目前分配原則問題的癥結,找到解決方式,不僅如此,還同樣為未來尋求解決之路。馬克思的思維從來沒有僅僅停留在過去,而是向將來開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5.
[2]吳林根.《哥達綱領批判》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03):103-108.
[3]何中華.“平等”問題的歷史規定及其超越——重讀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5):43-50.
[4]徐斌,張雯.公正批判與建構——《哥達綱領批判》中的馬克思公正思想[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22(06):46-52.
[5]楊海.論《哥達綱領批判》中的權利平等觀[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01):184-185.
[6]劉明松.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及現實意義——再讀《〈哥達綱領〉批判》有感[J].求索,2004(06):20-22.
[7]何貽綸.馬克思平等觀及其當代啟示——以《哥達綱領批判》為視角[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2013:6.
[8]嚴書翰.如何把握和理解《哥達綱領批判》[J].毛澤東研究,2017(05):45-55.
[9]呂世倫,公丕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精神──重讀《哥達綱領批判》[J].江蘇社會科學,1995(06):40-45.
[10]周新城.怎樣理解“公平”——讀《哥達綱領批判》的一點體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03):19-22.
[11]周毅.《哥達綱領批判》導讀與反思[J/OL].北方文學(下旬),2017(01):165-166[201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