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俞蕾
摘要:文章針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課堂小結由教師包辦、一帶而過等現象,開展了針對性的策略研究。著眼于生本,圍繞“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課堂小結中展開學習過程”的主體觀點,提出了問題式課堂小結、討論式課堂小結和練習式課堂小結三種有效方式,并結合具體案例,對三種方式的操作方法、設計理念、具體成效進行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以生為本;閱讀教學;課堂小結;有效方式
基于生本的課堂小結,是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最終階段,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前面所學的重點內容進行回顧整理、思辨內化、遷移應用的教學環節。其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歸納與反思,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知識、技能的層次結構。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分析觀課過程中的案例,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經驗,探尋課堂小結的有效方式。
一、問題式課堂小結,促使學生回顧與梳理
筆者看到過一個比較生動的比喻,將學生的思維模型比作“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是我們可以進行書面或口頭交流的可傳訊思維,而作為支撐的,在海面下的部分,是價值判斷一類的模糊思維。在海面下的部分是“冰山”的基座,它由一些符號和一些有一定明晰度的意象組成,這些符號和意象經過再生組合才成為一定的邏輯結構。課堂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再生組合這些符號和意象的時間。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來審視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剝豆》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體會媽媽矛盾的心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深深的母愛。(1)默讀課文,找出媽媽剝豆時都想了什么?她的動作有哪些變化?用橫線劃出來。(2)交流句子,集中出示。(3)圈出動作變化,運用“……是因為……”句式說說動作變化的原因。(4)逐句品讀:是什么讓母親有這種想法?這是一種怎樣的愛?(5)齊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用齊讀課文的方式進行小結,顯然是不夠的。筆者修改教學設計,在逐句品讀的基礎上,從內容人手,設計一個總結性的問題作為課堂小結。在這個環節齊讀結束后,筆者追問:(1)觀察這些句子,你能用一個詞形容母親此時的心情嗎?(2)綜合這些句子,你理解母親的這種心情嗎?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整合前面四個句子品讀時的感受。前面的學習所獲在此時經過回顧、分析、整理、組合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整體把握。
二、討論式課堂小結,促使學生思辨與內化
教師可以搭建討論的支架,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小結中來,通過課堂小結聯系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妙不可言的位置》這篇課文時,為了引導學生理清第三自然段的表達順序,在學生清楚了每句話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將歸納、總結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安排了以下的討論環節。(1)小組討論。同學們,看著大屏幕想一想:第三自然段中的七句話,哪幾句的意思是相近的,可以歸納到一起?(2)學生討論、練習,教師巡回指導。(3)交流展示。(4)小結整理,出示填空。
在執教教師的課堂中,課堂小結不再是教師包辦的總結性語言,而是學生參與討論并獲得方法規律的學習過程。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意思相近的句子進行歸類,整理出第三自然段的表達順序。而討論式課堂小結的設計,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積極的討論展示不同的意見,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主動參與并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練習式課堂小結.促使學生遷移與升華
在閱讀課堂結尾設計一個練筆,或能對語言進行遷移運用,達到積累鞏固的目的;或能對方法技能進行內化提升,促進學生對方法技能的進一步掌握;或能對情感體驗進行再深化表達,讓自己的語言和新的情感體驗得到融合。這樣的練筆,讀寫融合,學生沉浸其中,是最理想的課堂小結。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紅樹林》這篇課文時,其設計的練習式課堂小結讓學生經歷了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學實錄如下。
師:現在老師也請你來寫一寫賞析。劃出一句你喜歡的句子,抓住詞語,展開想象,不要忘記關注作者的表達方式。
學生自主寫賞析,教師巡視指導。寫好后,挑選兩名學生的賞析進行展示評價。
師:大家能否根據我們學到的寫賞析的方法,來評價這兩名學生的賞析寫得怎么樣?三種方法全都運用的能夠得到三顆星。
師生交流評價。
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小結中經歷了寫賞析、評賞析、改賞析的過程,寫賞析的方法在實踐與評價中不斷得到強化。課堂小結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但會寫賞析,而且還知道了怎樣才能寫好賞析。同時,在開展互評賞析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 課堂小結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它就應該具備其他教學環節的共性——以生為本,學生在其中要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課堂小結本身具備的系統性、概括性、延伸性,更決定了它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指導學生自己小結,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理解與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語言智能的發展,極大地提升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甚至還會有新的認識和方法出現在學生的總結中,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韓金洲,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生[J].人民教育,2016(23).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盛群力,走近五星教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