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友
摘 要: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線教師應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積極探索和總結,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簡要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點有效性策略,即創設良好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果;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幫助學生產生內在感悟。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教學心得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歷來受到一線教師的高度重視。本文擬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和思考對此談幾點策略性意見,希望對相關教學工作者有所助益。
一、創設良好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應該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呈現,這樣才能喚起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促進其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和能力。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形象思維向經驗性邏輯思維逐漸過渡的階段,前者仍居于主要地位,創設特定的具體的學習情境是符合其思維特征的。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具體真實并盡可能貼近學生已有經驗的學習情境,通過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調動主觀能動性,最后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一般來說,情境創設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結合課程具體特點及自身教學風格選取恰當而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學習《新型玻璃》一課時,筆者首先借助多媒體立體的展示了課文中介紹的幾種新型玻璃,并結合一些具體實例介紹其應用和優勢,然后讓學生從課文中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新型玻璃進行“角色扮演”,用第一人稱“推銷自己”,這時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們普遍興趣濃厚,這就為接下來的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果
學生成績以及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學生的內生性感悟,在機械單調的傳統灌輸式課堂環境中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因此教師要注重落實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合理方式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就語文學科來說,具體來說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自主猜測和理解生詞,即在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在遇到不認識的字詞時,根據上下文內容,大膽地猜測生詞的意思;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即教師講解文章時,把關鍵詞寫在黑板上,課上完后,給學生3分鐘時間,回顧文章,再請同學合上書本,根據黑板上的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內容復述一遍并總結其中心思想。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點撥者和把控者。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從而促進思維活躍度和專注度,還可以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也便于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若能結合上段所探討的閱讀情境,效果會更好,就比如在《新型玻璃》的教學中,學生扮演角色時,可以先回顧和復述課文,再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和渲染,看誰講得最有吸引力。實踐證明,這對于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很有幫助。
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幫助學生產生內在感悟
在語文課堂中,師生互動交流無疑是極為關鍵,尤其對于小學語文來說更是如此。小學生雖說普遍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長時間保持集中等弱點,卻也比較明顯。這會容易導致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其學習能力也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始終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較高的主觀能動性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只有這樣,學生在能在學習過程產生深刻體驗和內在感悟,從而為學習能力的提升起到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為了達成良好的互動交流效果,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的問題和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表達技能,這種方式也體現了“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教學理念。在學生回答問題或討論時,教師要對學生寬容一些,讓學生敢于開口,告訴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階段,通過一些鼓勵和贊美的話語讓一些自卑的學生找回自信,讓他們體驗參與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這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有助于建立更加融洽的師生關系。
綜上,本文簡要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點有效性策略,即創設良好閱讀情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果;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幫助學生產生內在感悟。事實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然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教學課題,一線教師應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積極探索和總結,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麗梅, 張立云, 趙玲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 科技創新導報, 2013, 13(3):183-183.
[2]趙培香. 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5, 34(1):85-87.